凌晨2点,这个11秒的视频把我看哭了

什么药可以治白癜风 http://m.39.net/pf/a_6162073.html

大家好,我是栩然,今天不聊历史了,想和大家说说之前看过的一个视频,这个视频给我留下了很深的触动,希望能和你们一起分享。

1

今天想和大家聊点心底的话。

周日的晚上,我无意中刷到了一个视频。

反复看了很多遍。

一直看到泪流满面。

据视频下面的介绍说,这是安徽亳州某县的一个幼儿园门口。

一个衣服有些破旧的小姑娘站在校门外,看了又看,然后又跑开了。

据网友爆料说,小女孩接连几天都跑去幼儿园门口看。

她是真的想上学啊!

短短的十几秒视频,却让人看得无比心酸。

也激起了我很多尘封的回忆。

我曾经在文章里向大家袒露,我本人出生寒微,小学是在一所非常破败的乡村小学里读的。

但时候的我,很长一段时间里,其实根本不知道,我的生活和外面差距那么大。

直到读三年级的一天。

城里一所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要来跟我们搞“联谊”。

联谊我们不太懂,老师说,就是和城里来的学生结成“对子”,大家以后要成为好朋友,互相帮助、互相鼓励。

为了迎接城里来的学生,每个人还要准备一份送给“对子”的礼物。

为了这份礼物,每个人都挖空了心思。

有人砍了屋后的斑竹,做了一支笛子。

有人上山掏了十多个鸟蛋煮熟了揣在兜里。

还有的下河摸螃蟹,装在透明玻璃瓶里。

我则把我妈亲手织的一双新手套拿了出来,那是准备冬天过年时戴的。

2

第二天一早,我们就穿戴整齐等在了学校门口。

城里的孩子坐着几辆大巴过来,但因为校门口的路太窄,他们不得不在离校门还有一百多米的地方就下车走过来。

他们隔着老远走过来,都是一副没睡醒的样子。

我们在老师的指示下,找到了自己的“对子”。

同是三年级,他们平均都比我们高了一个头。

我的“对子”姓康,他的同学都叫他康少。

我们为他们献上了热情洋溢的礼物。

装在瓶子里的螃蟹、煮熟的鸟蛋、木头枪、粗糙的笛子、泥巴做的坦克……

还有我的毛线手套。

他们也回送了礼物,大部分都是文具盒、钢笔,还有一些送了相册,很高级的笔记本。

中午,大家要带城里来的“对子”回家去吃饭去了。

我因为家离学校太远。父亲破例,让我和康少到镇上的饭店里吃了一顿大餐。

点了一个木耳炒肉,炝炒白菜,还有一份肉丸子汤。

我现在都还记得那么清楚,是因为那是我长那么大时,单独吃过的最好的一顿饭。

吃饭的时候,我一直在跟康少说话,讲饭店老板李老七膀子上的纹身是怎么来的,饭店外的那条河里有多少种鱼,发大水的时候我们怎么去河边的水凼子里抓鱼抓泥鳅,怎么爬到河边的树上掏鸟窝。

康少听的津津有味,没吃多少东西,我却吃得都快直不起腰来。

吃过午饭,到下午上课还有很长时间。

我带着康少爬上了学校后的山坡,从草稞子里摘下已经黄不溜秋的刺梨,用衣服包着抹掉刺就吃进嘴里,把康少酸的牙都快掉了。

我还带着他趴在一片草地上,仔细寻找一种很香的果子“香地瓜”,康少扒着扒着,突然翻出了一条小指粗的蚯蚓,差点吓得跳起来……

等到下午我们回到学校的时候,我和康少终于成为好朋友了。

而其他那些被带回家里吃饭的城里娃,回到学校也是一脸汗水印子,花花绿绿的衣服裤子都开始脏兮兮的了。

下午搞“趣味运动会”,印象中所有人都玩得特别开心。

在那天下午,我们和城里来孩子一起奔跑,一起蹦跳,一起开怀大笑,一起摔在柔软的黄泥操场上,然后就地滚一身泥巴。

傍晚时分,城里的孩子要走了。

所有人都很舍不得,好多孩子当场哭了起来,手在脸上一抹,满脸都是黑乎乎的了。

老师让我们互相留下联系方式,让大家以后一定要互相给对方写信。

我也留下了康少了地址、邮编,还有他家里的电话,虽然那时候我并没有见过电话。

那天晚上,估计所有孩子写下的日记,题目都叫《难忘的一天》。

3

我再也没有见过康少,也再没有任何他的消息。

后来,我还给康少写了一封很长的信。

只可惜再也没有回信。

等到上初中后,我拿出地址看才知道,他家里住在城里的富人区。

我和康少,我们和那些城里的孩子,根本就是过着不一样的生活。

只是那一天,在学校的“精心”安排下,我们曾短暂地有过一天的交集。

但等到那一天过去,我们终究是活在两个世界里。

就像文章开头视频里,一道幼儿园的大门,就把不同孩子的世界隔开了一样。

当然,经常看我文章的朋友也都知道。

我终究还是走了出来,拼尽全力,终于也在大城市里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有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这也是为什么我写文章的视角,始终无法脱离这些关键词的原因:

“寒门”“贫穷”“阶层”“逆袭”“差距”……

因为,我自己就是这样一步步走出来的,我太明白贫穷带给一个人身心的巨大影响了,也太清楚一路逆袭奋斗到底要经历多少艰辛,吃多少苦了。

在今年初的一篇文章《“买不起手机上网课,14岁初中生吞药自杀”:感谢贫穷,是我听过最毒的鸡汤》里,我写过:我不感谢贫穷。

贫穷并不能让一个人成才,相反因为教育资源、眼界学识的差距,很多有天赋有潜力的孩子,可能就被埋没在了农村。

考得出来,你就能改变命运,考不出来,就可能放弃了。

如果真的有一天,你从贫穷中走了出来,也只是因为你还有一颗不断上进的心。

4

我看过很多历史书。

历史告诉我们,自从这个世界上出现了“私产”的概念,社会就已经出现了分化。

托马斯·弗里德曼虽然在十年前就写了《世界是平的》,但我们都知道,这世界永远是不公平的。

《人类简史》里总结到:

在现代晚期之前,总人口有九成以上都是农民,日出而作、胼手砥足。他们生产出来的多余粮食养活了一小撮的精英分子:国王、官员、战士、牧师、艺术家和思想家,但历史写的几乎全是这一小撮人的故事。

于是,历史只告诉了我们极少数的人在做些什么,而其他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就是不停挑水耕田。

刘慈欣在小说《赡养人类》里,甚至描绘了一个“终产者”存在的世界。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通过各种合法的“规则”,财富越来越集中到极少数手里,最终甚至会集中到一个人手上去,这个人叫“终产者”。

那个星球上所有的东西,河流、高山、房屋、黄金、土地,甚至是高等的教育和呼吸的空气,都是他一个人的。

这是个守法的星球,所有的人都承认“终产者”拥有这些财产的合法性,他们被关在一个个自给自足的封闭世界里生活着。

他们和“终产者”不只是没有活在同一个世界,甚至不是同一个物种。

这当然是作为科幻作家的刘慈欣的一种“极端假设”了。

但却值得每个人警醒。

5

而我写下这篇文章。

除了想起了自己当年的贫寒经历外。

还希望和大家分享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一定要学会历史地、辩证地、发展地看问题。

过去很多年里,网上每当有这样的视频出现,底下总会出现一大批借机抱怨、否定甚至是抹黑的评论。

总的意思就是,我们发展了这么多年,怎么还会有这样的现象,看看人家国外,如何如何……

甚至于,前段时间高考,居然都还有人跑出来质疑当下的教育,顺便为民国招魂。

有大V发微博感慨:清华建筑系主任梁思成的女儿梁再冰、文学院长冯友兰的女儿冯钟璞、校长梅贻琦的女儿梅祖芬三人年报考清华,皆因差几分而落榜。“这让人看到了那个年代中国教育的公平和良心”。

下面还有人附和称“看这些也感动不了那些今天的高考腐败者”。

结果,却很快被人打脸。事实上,之所以我们会觉得民国时代“大师辈出”,除了因为乱世的背景外,更重要的应该是归功于“幸存者偏差”。

新中国成立之初曾有这样一项统计,粗估全国文盲率在80%左右,且被视为识字的20%中,还包括那些仅认识几百个汉字、在今天只能被列为半文盲的人。

关于那个时代真正的教育情况,国民党中央机关报《中央日报》主笔陶希圣曾感叹:

“从小学到大学的几层等级,逐渐把贫苦子弟剔除下来,最贫苦的农工子弟们没有受初等教育的机会,其中升入中学的少数青年,大抵出于中资或富裕的工商业、地主、官僚家族,大学则是所谓的上层社会,即大地主、金融资本家、工业资本阶级的领域,他们的子弟是最能住进大学的。”

民国时期,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只是少数人的权利。

民国时期,从-年,把24年间所有大学生、大专生、中专生加起来,一共也不足8万,和今天一所高校的在校生人数差不多。

事实上,我们的社会也好,教育也罢,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

只是这种发展注定是不平衡、不充分的,不可能所有的地方、各个层面都一步到位。

因为看到的个别现象,就否定所有其他已有的改进和努力,恨不得一切都推翻重来。

说真的,不是蠢就是坏。

6

这也是为什么,我总是在不遗余力地写历史、写时政的原因。

我是真的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理性、辩证地思考问题,去努力做问题的解决者。

而不是一旦看到什么问题,发现什么不如意,被人一煽动,就立马想要一把火烧了重来。

我们的社会走到这一步,也是无数的先辈、精英,不断改进的结果。

很多时候,我们现在所谓的“阶层固化”,更多的是希望把几代人要走的逆袭之路让一代人走完的焦虑。

从整个社会历史来看,除了战乱,整个社会的阶层固化是常态,像当代中国这样大范围、深层次的阶层流动才是异态。

中国当前的年轻人,很少有重复父母一代人工作和生活的。

哪怕是父母这一代人,现在的他们也过着和小时候、年轻时天上地下的生活。

去年共和国70年成就展在北京开展,我带着母亲去看,当她看到那些还原度极高的六七十年代生活场景时,忍不住感叹:现在都没法相信,三四十年前我们过得是那样的生活。

从我母亲的角度,她并不需要格外地付出什么,只要跟着国家的脚步走到现在,就自然而然地过上了过去无法想象的“好日子”。

我只能说,我们是赶上了好时代。

人最不能决定的,是生存的大环境,是一个大的社会趋势。

你看不清这样的趋势,作出了错误的选择,之后再怎么努力都是徒劳。

你站在一块从南极飘向北极的巨大冰块上,无论如何努力往南走,也会离南极越来越远。

生在当代中国,我们现在的每天,都在活生生地见证历史。

我们现在做的每一件事,都将改变未来历史的走向,决定中国的发展。

甚至,我们自己,就已经是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一部分。

认清了这样的大趋势,就知道该如何同向而行而不是背道而驰。

就在我写下这篇的时候,我看到了一条新闻:当地教育部门在看到视频后,已经开始了调查。

这也说明,我们的教育部门是能够并且及时改正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

另外,如果有哪位童鞋看到这篇文章,能提供女孩的联系方式,欢迎后台联系我。

我希望能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尽绵薄之力。

7

最后。

再给大家讲一个我曾经讲过多次的故事。

下班回家的时候,路过楼下水果店,想买个西瓜。

老板正坐在柜台后面拿手机看视频玩游戏,看见我抬了抬头,我说老板来个西瓜,老板就朝着旁边正做作业的女儿说:

“去给挑个西瓜”。

女儿乖巧地放下笔,带我走到西瓜们的面前,眼睛在西瓜中逡巡一番,盯上一个,熟练地拍拍:“这个好!保甜”。

女孩走到收银机前,熟练地帮我上称,打票子,我付过钱,随口问老板:“闺女多大了呀?”

老板说:“初三”。

“学习好不好?”我问。

“好着呢,可惜明年得回老家上学”。

我拎着西瓜出门,手机响,我的学生给我发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44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