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文具 >> 文具市场 >> 铁路家属院的孩子们

铁路家属院的孩子们

现在,各个地方的铁路家属区已经不是小“独立王国”了,被市区所包围,并逐渐消融。很多铁路家属楼显得斑驳陈旧,孤零零被周边的高楼大厦所包围着。

曾经那个热热闹闹、相互走动、相互帮忙、如同亲戚的铁路家属区已经永远留在铁路人的记忆中。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特别是文革时期,铁路家属区大都是由一排排平房组成的。后来,铁路单位越来越多,铁路职工和家属越来越多,建起来的家属房也越来越多,慢慢的就形成了一个个街道。街道起的名字也都很有铁路特色,京汉街、二七街、铁机街

等等。再后来就是单位自己集资建房,如车站楼、工务大院等等。

在铁路家属区,每个铁路职工家庭都大养三、四孩子,这算少的;家里五、六个孩子的算正常;多的七、八个也是有的。铁一街的丁大虎,在车辆段当列检,几年连续生了八个姑娘,老丁天天垂头丧气,骂婆娘没本事,不给他生儿子。老丁媳妇不到五十,看着像六十多岁老太太,满脸皱纹,一头白发。到了第九个,终于生一个带把的,老丁听闻疯了似的跑去小卖部佘两斤红薯干子酒,把自己灌的酩酊大醉。第二天,他又去佘了几斤花生、瓜子,每家送一小包,逢人就说:我家添了一个胖小子,有功夫到家喝酒啊。

那时候,铁路职工孩子多,但很少有功夫去管孩子。一个是工作忙,没时间管;二是孩子多,没精力管。

于是这一代的铁路家属区孩子都是自我管理,自我成长。我就是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一代。

我们这一排,我家姊妹六个;隔壁马伯家五个孩子;甘叔家六个孩子;董叔家家五个孩子。刘叔家有三个孩子,但听刘叔说还会再生的。

我们的孩提时代,没有今天的孩子生活幸福;也没有今天的孩子玩具多多。父母每天都辛苦工作,拿着几十元的工资,养活一大家子人口。关键是那个年代物资匮乏,粮、油、肉、蛋、布、棉等一切生活用品都是凭票供应。我们家八口人,就父亲一个人拿几十元的工资,每个月再精打细算,到月底也不够用,只有再去邻居家借5元钱或几斤米面,到下个月开支,赶快还了。

我妈是家庭妇女,没有工作,她每天想着的就是怎样节约口粮,节约花销,想办法过好每一天的生活,让一大家子人最好不挨饿。我父亲是工务段的巡道工,每月45斤的供应粮,母亲36斤,我们姊妹几个从26斤到8斤,够吃不够吃就这么多。粮食都是在粮店里定量供应,你有钱在市场里也买不到粮食。谁敢私自卖粮的一律按投机倒把抓起来,轻则没收处理,重则就要关进去了。

我们那时候也十来岁,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也正是饭量见长的时候。母亲每次做好饭,先给父亲盛一大碗,然后再给我们每个孩子盛满满的一碗,剩下不多的就是她的。我们只此一碗,再想吃也没有多的。

我们家每个月也能领两斤肉片和两斤鸡蛋票,但母亲很少去买,都是拿着肉票、蛋票去和别家换粮票,能从粮店多买一些粮食补充定量不足。有时看我们实在馋的不行了,就用肉票去副食商店买两斤肥肉,用萝卜、白菜、粉条炖一大锅,每个孩子排队盛一大碗,每个碗里夹两块肥肉块子。我是男孩老大,母亲每次给我的肥肉块子要大一些。

只要家里做肉吃,我们就端着碗跑出去,和邻居家的孩子一起在大树下吃饭。我夹着肥肉,故意让其他孩子看见,一小口一小口的吃,故意显摆我们家吃肉了。

我父亲当巡道工,三班倒,上班时见不到,下班时他也闲不住,在后面荒山开几块地种菜,挖地、播种、浇水,能给我们家省下一些买菜的钱。我从记事一直到上中学,我们家吃的菜就是苋菜、白菜、豇豆、西红柿几种。记得苋菜下来了,每天都是炒苋菜、苋菜馍、苋菜下面条,到最后我一看见苋菜就反胃。

后来铁路地区成立五七连队,组织一些家属去车站装卸煤、砂,还有的去铁路砖厂制砖,一个月能挣二十多元工资,通过出苦力来改善家里的生活。

我上初中时,只要是放学回来,就跑到砖厂替母亲拉砖坯子,要干到很深夜,累得半死不活才回家,第二天还继续上学。我们家属区其他家里的孩子,只要长到十三、四岁,都会去帮着家里到砖厂拉砖,到车站卸煤、装沙。

有时候,车站五七家属连队深更半夜通知卸煤,我就赶紧爬起来,和母亲,还有姐姐一人扛一把大方头铁锨,往车站赶,生怕去晚了活儿被别人抢去。卸车在现在来看是个重体力活,只有农民工才去干。但在那个年代,家属们能有一个卸煤挣钱的活都会抢着干。四个家属包一节车厢,卸完可以分到几元钱。我们都是母亲带着孩子,一家人去卸煤。等煤卸完了,人人都变成了煤猴子。

家里父母都在忙工作,稍微大一些的孩子就会帮着父母操持家务,带孩子,洗衣服,做饭。我虽然是男孩子,在家里蒸馍、熬稀饭、擀面条都会做。

那时候,我们家用“打会”的元买了一台大桥牌缝纫机,我们姊妹几个趁大人不在家时都悄悄学着蹬缝纫机做衣服、补衣服,做的有模有样。

我们铁路家属区在七、八十年代已经很庞大了,职工家属一起有六、七万人。当时我们所在的城市人口也不过二十来万。铁路家属区是一个封闭的小社会,独立王国,我们基本不和外界联系、交往。

铁路地区的孩子都喜欢在自己的房前屋后玩耍。只要是几个孩子在一起,男孩子就是拍三角、弹蹦子、推铁环、打陀螺。女孩子就跳皮筋、跳房子,抓布袋。

那时候铁路家属区的思想还很封建,大一点的孩子,男女之间就不说话,不在一起玩。眼见哪个男孩和女孩说几句话,就说是谈对象,跟着起哄,吓得女孩们红着脸跑开了。

就说小时候打陀螺,几个孩子在一起,比谁的陀螺转速快、转速久。上面套的皮圈是我们跑到车辆段偷偷从车厢风管上扣下来的。有的职工在单位当车工,就用车床车出铁陀螺或铜陀螺带回来给自家孩子玩。铜陀螺比木陀螺高档很多,孩子玩起来自觉牛逼哄哄。

我最喜欢拍纸三角,只要几个孩子在一起就蹲在地上拍。一开始是用废纸叠三角,后来就到处捡烟盒叠三角。每次都能赢不少三角回来,骄傲的不行。有两次,我因为用家里的《毛选》撕了叠三角,被父亲知道了,少不了一顿皮带抽屁股。那些《毛选》都是他在巡道时捡物资上缴,单位奖励的,我们家有几十套《毛选》。

小孩子们在一起玩,有时候玩着玩着就发生争执,打起来了。每次打完架,回去都不敢说,说了还要挨父母的打骂,因为家里都让我要好好和邻家孩子玩,不许骂架、打架。有一次后排张伯家老三友亮因为争皮圈,把我的头打个包,我哭着跑回去了。一会儿张伯就掂着友亮的耳朵到我们家道歉了。听说回去张伯又把友亮打一顿。那时候,两家孩子打架,都是父母把自家孩子拉回去教育一顿,轻则几巴掌,重则皮带伺候。所以,我们左邻右舍的孩子在一起玩很少打架。

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感觉在那个年代,铁路地区每家每户因为孩子多,日子过得都不富裕,紧紧巴巴。我们除了帮家里去拉砖、卸煤、装沙,还经常去车站、机务段捡煤核。蒸汽机车停车时,经常会把炉膛里的炉灰摇到铁道中,列车开走后,我们就抢着去扒还没有烧净的煤核,背回去做饭用,省了家里买煤的钱。因为去捡煤核很危险,父母坚决不让我们去。有两次因为偷偷去机务段捡煤核,头上还挨了母亲的“爆炒栗子”。

因为各家都很穷,没有钱给孩子零花。我们就自己出去捡玻璃茬、捡破铜烂铁卖钱,买铅笔、橡皮、文具盒、作业本。男孩子会几个人兑钱偷偷买一盒烟,躲在角落里学着大人样子吸烟。

我们后一排的大军,比我大两岁,个头不高,很会打架,好多比他大的孩子都怕他。大军经常旷课,在家属区里到处惹是生非。他父亲是工务段沿线养路工区的工长,一个月有二十天在外面。父亲在家时他很老实,父亲一走他就放羊了。

他经常会去机务段、车辆段偷废铜烂铁,把铜块或铝块别在腰里,偷出来卖钱,给我们买冰棍、棒棒糖吃。我也和他一起去车辆段偷了两次铁,老远一见有工人来,吓得把废铁一扔拔腿就跑。

铁路地区的孩子和大人基本不和市内或铁路家属区以外的人来往。但其他地方的孩子出于好奇,喜欢往铁路家属跑,有时就容易发生结伙打架。

有一次我们几个孩子在铁路家属区边上的水塘游泳,被几个市砖瓦厂的孩子打了,并说以后再见到铁路上的孩子还打。我们哭着往回跑时正好碰见大军。大军歪戴着军帽,耳朵上夹一根烟。他手里掂一块半截砖,背在后面,领着我们过去了。他上前问:你们刚才谁打我弟了。

那边有两个孩子比大军个高,一副不服气的样子,刚准备动手,大军上去照头顶一砖拍下去,我站在后面就能听见响。那孩子双手抱头,顿时血流如注,顺着面颊往下淌。大庆还不住手,照他头上又是两砖,喊到:服不服?

对方几个孩子被彻底吓到了,那个捂着头的大孩子带着哭腔说道:哥,再也不敢了。

大军把砖头一扔,一摇三晃的带着我们回家了。

后来听说大军打的孩子他爹砖瓦厂副厂长。砖瓦厂还是一个劳教所,是犯人劳改的地方。第二天,副厂长穿着警服、背着手枪,带了几个人到家属区抓大军。铁路派出所知道后,说是归铁路管,让他们走了。

我妈知道后,再也不敢让我跟大军玩了。我当兵那年,听说大军被抓起来了,他用列检锤把化工厂的几个孩子头啄了几个窟窿,被判三年劳教。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这一代铁路家属院的孩子也逐渐走向社会,有的接父母班,有的考上大学,有的去当兵,还有的考上公务员。大家在不同的岗位,为了志向和生活而拼搏、奋争。

年,我高中毕业后,也和很多铁路家属区的孩子一起下乡当了知识青年,然后又去部队当兵,最后复员分配到铁路单位。

随着时代的发展,全国各地的铁路家属院也在逐渐消失,融入到整个城市的发展中。一排排老式的平房、楼房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高耸入云的漂亮大楼。

我们曾经医院、铁路学校、铁路幼儿园、铁路俱乐部、铁路电影院,以及铁路水厂、职工食堂、铁路商店等等,有的被移交,有的被合并,让人难忘难舍。

回想起我们这一代在铁路家属院成长起来的孩子,虽然大家都已经成家立业,曾经的孩子现在也都有了孩子,但我们还经常以同学会、农友会、战友会的名义组织聚会,大家在一起回忆起过去在铁路家属院的童年时光,有说不完的话题,有说不完的趣事。

在铁路家属区,我们有烦恼、有艰苦,有欢乐,但更多的是自豪!因为我们是铁路的孩子,曾经经历过独特的、与众不同的生活。

铁路家属区将是我们永远的记忆!从出生那一刻起,我们就打上了铁路烙印,铭记在心,直到永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52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