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过了‘雪糕刺客’,却没躲过‘文具刺客’。”新学期即将开始,不少家长在给孩子置办文具时纷纷发出这样的感慨。一支洞洞铅笔售价近20元,一支米菲宝珠笔(水性圆珠笔)售价50元……扬子晚报记者在走访文具市场后发现,一批样式新颖、功能繁多的文具动辄大几十甚至数百元,在俘获学生粉丝的同时也成了收割家长钱包的“利器”。
需要注意的是,高价文具和“文具刺客”的涵盖范畴并不相同。“文具刺客”虽然是用猝不及防的高价“刺痛”消费者,但其引发人们反感的主要原因在于“突袭”而不是高价。价格标签“失踪”、商品混放、结账时给人“当头一棍”的情况,主要侵犯的是消费者的知情权。今年7月1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明码标价和禁止价格欺诈规定》开始施行。《规定》强调,经营者在标价时应当做到真实准确、货签对位、标识醒目。着力落实有关规定,让文具提前“亮明身价”、明码标价,才能避免购买者意外被“刺”的负面体验。
很多时候,未成年人在选购文具时会缺乏自我察觉的意识,只是依据一些朴素的消费心理进行抉择。比如,缺乏价格敏感度,一看到“联名”“盲盒”等噱头就要“冲”;很容易跟风从众,喜欢一件文具的理由不是“我需要”,而是“别人有,我也要有”。
这时,家长和学校如果仅仅简单直接地说“不”,孩子们只会产生沮丧感和挫败感,甚至是逆反心理。对此,不妨尝试从“文具刺客”现象入手,引导他们思考其背后的存在逻辑和解决思路,继而在消费时能够进行理性的自我判断,做清醒而聪明的“小消费者”。
譬如,在文具店购物时,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观察:基本功能并无差异的两支笔,为何会有价格上的层级差别?一些高价商品,是如何利用IP联名、精准营销制造溢价的?同一件文具,在网络、实体店等不同渠道为何会存在价差?为了增强孩子的价格敏感度,也可以尝试在零用钱中设立“文具专项”。在有限的支付额度中,他们便更有动力进行合理的份额支配,思考自己是否有必要为高价商品埋单。
其实,文具越来越花哨、越来越个性化的趋势无伤大雅,有时反而能给学生略显枯燥的学习生活带来一些乐趣。在笔者的中学记忆里,周末约上三五好友同逛文具店,是一种极为放松的快乐体验,也不失为一种审美上的启蒙。也许在成年人看来,在同款不同纹饰的自动铅笔之间纠结半天实在太过幼稚,但那就是属于孩子的小快乐。选到了心仪的文具,就是能让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开始书写。
因此,面对文具市场的新变化,还需分情况看待。对于不符合相关生产标准、没有做到明码标价的产品,需要依法依规严格处理。而对于孩子们过度追捧高价文具的现象,一方面需要商家增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意识,避免利用他们心智不够成熟的特点布下“消费陷阱”;另一方面,引导孩子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和金钱观才是治本之策。有了清醒的消费观,他们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明确自己真正喜欢什么、需要什么,不被各类花哨的营销话术所忽悠。这一点,对于他们今后的成长和生活也会大有裨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有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