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到底是黄旗还是红旗?这立场不明啊。我叫黄红旗。你家是上元还是下元的?我们那儿就叫上下元。那是我上小学时,班主任和一位同学的对话。他的名字和村庄都太有特色了,我到现在都记得非常清楚。妈妈,考考你,口香糖属于什么垃圾?当然是餐厨垃圾啦!错!它里面含有橡胶成分。难道是可回收垃圾?还不对!被咀嚼过的口香糖受到污染,无法再生循环。那我知道了:其他垃圾。儿子小的时候,喜欢提问大人。这就是他的经典问题之一。上面两个情境中都用到了分类。分类是人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基础方法。它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给定的事物进行分门别类,用以寻找事物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我们的大脑喜欢秩序。每天接收的大量信息来源如果不进行分类,杂乱无章地堆积在一起,必然使大脑的负荷加重。在分类的基础之上,人们才可能去判断、推理,才能形成概念,做出决策,才能助推思维能力的深化。对于同一种事物,它所处的分类取决于人们选择什么特征作为分类标准,而特征的选择又依存于人的目的。比如,把人分成美和丑两种。但一个人究竟是美还是丑呢?这受制于评判者的眼光。所以,分类是一种主观的思维创造。孩子们从小就在学习分类。最初的分类准则多是依照直观的、具象的标准,如按颜色、按大小、按材料,按时间等,慢慢地过度到抽象准则的分类,如按性质、按功能、按特点、按影响、按用途等进行分类。人认识世界的过程,就是分类的过程。分类能启发思维,帮助孩子建立知识体系,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学习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分类与归类到底有什么区别?其实很多时候它们是可以通用的。个人理解,分类和归类的区别在于对象的不同。当你面对的物品、对象或问题只有一个,你需要了解它方方面面的特征,这时候用到分类。比如,对于“鞋子”这个概念,你想更全面地了解它的市场行情,需要用到分类;当你面对若干种物品、对象或问题,需要把它们归集为不同类别,这时候用到归类,比如收拾房间时,东西特别多,归类可以让凌乱的空间有条不紊。分类越多,发散越多,思维越活跃分类思维可以让人以最快速的找到问题的答案,但并不是把事物标签化、固定化。相反,同一个事物,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拥有多样的类属,你能想到的类属越多,你的思维越发散。苹果有多少种类?它除了按品种分类,还可以按产地、颜色、价格、大小、口感、销售渠道进行分类;茶叶渣有什么用?餐厨垃圾,花草肥,茶叶枕原材料,洗头水添加剂,面膜,除味剂……给你十分钟的时间,你打算怎么利用?学习时间、休息时间、无聊时间、无用时间、整理时间、娱乐时间、吃零食时间、刷屏时间……你能根据什么线索来绘制一个故事的思维导图?根据人物关系,根据时间脉络,根据情节发展,根据场景变换,根据思想变化,根据文章结构……这样的分类发散,是由一个点向外发散出若干细分点,每个细分点再发散,逐渐形成树状的结构。学会分类,可以激发创想,因为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摆脱了固定套路的控制,在探究无数种可能。关联也是一种分类看似不相干事物之间的关联,可通过抽象分类来实现。参观博物馆、市场调查和物理科学小实验之间,它们有什么共性?原来,它们都属于实践学习的一部分。瘦身、呼吸新鲜空气、提高英语听力之间有什么关联?原来,它们都属于晨跑锻炼的好处。绘本写作、鱼骨笔记、听歌曲联想画面之间有什么内在相通?原来,它们都是图形思维的训练方式。观看漫威的原版电影、参观科技博物馆、查阅光学电原理之间有什么关系?原来,它们都属于空气成像兴趣研究的构成部分。学会分类,可以用属于自己的方式悟出不同事物、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联,形成自己的思考体系。关联或联系作为一种哲学概念,用于世间万物。因为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曾经有一本很有名的书叫做《枪炮、病菌与钢铁》,标题很吸引人。枪炮、病菌与钢铁三者之间有什么关联?原来它们都影响了人类历史的进程。能够在不同的事物之间发现别人所没留意到的关联线索,具有很高的思考价值。在此基础上深化研究,可以形成一定的学术成果。这也是孩子在大学阶段的努力焦点所在。其实,不用非得等到写论文、做研究,从很小的时候就可以让孩子养成这种思维模式,必将受益无穷。解决问题其实也是分类面对任何一个问题或者要求,我们都可以把它看成一个大的类属,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把它进行拆解,找到尽可能多的细分项,也就是大类下面的小类。如何组织一个演讲活动社团?你可以把“社团”这个关键词分类为:社团的意义,社团的主题,社团的时间,社团的地点,社团的人选,社团的内容,社团的方式,社团的评价等等。其中每一个关键词又可进行细分,如演讲活动社团的意义可以体现在好几个方面:提高学生口才和思维能力,对外展现学校风采,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等等。如果打算暑假和家人自助出游,这时候就可以把自助游这个关键词进行拆分,按照5W、2H的要素把问题进行细化,这样就很有条理性,孩子自己也能完成一个策划方案。这个拆解和分类的过程就是构建思维框架的过程,也是让解决问题的思路不断清晰的过程。创造属于自己的分类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独创属于自己的分类密码,让一切井井有条,这样的分类体系不一定适合于别人,但对自己非常有效。Mx的平时做法是这样的:语言学习的分类,一般会按照其功能模块分为听说读写四个部分,而Mx把它分成两大块:应试学习(以学校考试和各类技能考试为核心)文化学习(以加强语言应用为宗旨)两个模块的阅读书目、学习方式、时间安排各有不同。阅读书目的分类,根据自己的使用需求和轻重缓急,把它们分为:核心层(直接与日常学习或功课相关的或有指定要求的)辅助层(围绕综合知识储备要求,各科目或领域均衡涉猎)拓展层(对某个领域有意向深入,如心理知识属于这一类)边缘层(纯粹爱好或休闲补充,或偶然为之,如养生保健、画作赏析、侦探小说等)在家庭学习事项的安排上,根据必要性和爱好性的结合,分成四大类:基本作业类(学校规定必须完成)辅助学习类(课后强化如预习、复习、整理等)自主提升类(语言能力、艺术修行、阅读积累等)深化拓展类(有可能发展为未来专业的强烈爱好如创意写作)在整理衣橱时,喜欢按穿着场合分门别类:学校服(夏季、春秋、冬季)外出服(日常、节日、会面、特殊场合)居家服(夏季、春秋、冬季)在准备游学行李清单时,按照归置去向来划分物品:随身行李包(随身读物、便携文具、必须随身带的电子设备、零用物品等)托运行李箱(衣物、鞋子、可托运的电子设备、礼品、备用品等)……如此等等,不胜枚举。这些分类的练习仅仅是基于日常学习和生活层面,简单易行。但如果孩子养成了分类的习惯,并把它用于探究思考之中,将对提升思维能力大有助益。世界很复杂,既有现象,更有本质;既有事实,更有观点。孩子要学会抽取纷繁背后的一致性,才能快速的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无论是在一个类别里面找差异性,还是在不同事物中找共同性,分类思维的能力,体现的是人们看透事物本质的能力。掌握了分类,人的生活水平和学习能力将大有提升。想提升自己思维能力的人,从锻炼自己的分类能力起步是一条捷径。当人们能够对事物进行有效的分类时,就会发现复杂的事情其实没有想象得那么可怕,很多思路和方法其实是自己原来就知道的,只不过它们潜伏在意识深处,需要通过层层分类让它们浮出水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8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