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翻开这本书,有一群人会洋溢着骄傲,因为他们用20年的时间,接续奉献青春,共同谱写了一曲青春赞歌。书上浸透着汗水和梦想,书写着奋斗和希望。
他们就是大连海事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自年加入研究生支教项目以来,大连海事大学共招募并派遣名优秀学子赴青海、四川、西藏、云南4省区6县13校支教扶贫、学习实践,用一场“爱的接力”,把海风吹进偏远地区,让阳光照进幼小心灵,给当地种下希望的种子。
“为了理想,绽放光芒,梦想的力量不可估量;清波碧浪,有你们在我身旁,靠着臂膀,燃烧着自己的光亮。”大连海事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团歌《与你同在》中的歌词,是海大青年20年如一日,扎根西部教书育人、爱心接力扶贫帮困的真实写照。
一批批海大学子正接续奋斗,用青春和汗水践行海大支教精神,用实际行动积极响应“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爱国奉献中,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
收到爱心图书的孩子们喜笑颜开。
01
爱的接力做孩子们的“眼睛”
年秋,青海化隆回族女子中学迎来一位年轻女教师,让这所学校从初一到高二共名学生感到高兴:她们又来了一位好老师。
这位教师,就是大连海事大学级研究生潘晓丹。她主动申请,作为全国首位、也是当时全国唯一一位以在读研究生身份参加该项目的志愿者赴青海省化隆县支教,拉开了海大学子爱心接力的序幕。
薪火相传的研究生支教工作,成为大连海事大学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的生动实践,也成为大连海事大学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和推进“课程思政”的有效方式。
20年白驹过隙。年8月初,大连海事大学第20届研究生支教团西藏服务队队长张成和4名队员,带着对雪域高原的无限向往来到西藏,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支教生活。“踏上这片土地,面对一张张淳朴的笑脸,我们下定决心,一定要成为孩子们的‘眼睛’,带领他们看到更广阔更精彩的世界。”张成说。
与此同时,其他3支支教队伍也怀着“捧着一颗心,不带半根草去”的思想,从平原到高原,横跨祖国东西,奔赴青海、云南、四川,走上三尺讲台,完成了从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变。面对不同的语言、民族、饮食、气候,支教团成员们克服重重困难,进入了新的角色。
支教是一件严肃而艰苦的工作。大连海事大学研究生支教团项目负责人熊婧贻介绍,为了给孩子们带去高质量的教学,学校选拔志愿者过程非常严格,既注重政治素质,还要让成员们参与课堂教学实践和生活技能培训,派遣他们在大连海事大学附属学校进行为期两个月的跟班教学实习,来提升教学技能。每届培训累计余学时,确保了研究生支教团工作的顺利开展。
支教地区教师流动较大,哪里缺教师,支教团成员就前往哪里。他们会负责语文、数学、英语、美术、体育等几乎所有课程,年级覆盖小学、初中和高中,人均每周上20节课。他们充分尊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高效学习和兴趣学习。在这群“大哥哥、大姐姐老师”的帮助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激发出来,学习成绩大幅提升。
“支教团成员真正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为学校注入了新鲜血液。”西藏自治区桑日县中学校长罗列称他们是学生的良师益友。
20年里,大连海事大学共招募派遣名优秀学子赴青海、四川、西藏、云南四地的学校,为偏远地区的孩子们带来了爱与希望,累计服务学生超过1.5万人次,募集捐赠爱心物资超过万元。这支队伍在支教地被誉为“学识好、团队好、成绩好、口碑好”的“四好”团队,先后获得“全国优秀青年志愿者”等各类团体和个人荣誉人次。
支教团成员在为学生上课。
02
笑暖童心播撒青春的希望
“受到资助的孩子们在寒冬穿上崭新的棉衣,嘴角泛起害羞的笑容……这些是对我们志愿工作的肯定。数百件的棉衣、文具用品和体育用品,我无法准确地衡量它们的价值,但我知道它们都凝聚着爱的力量。”支教团成员日记中的这段话,记叙了伴随支教活动的捐资助学故事。
捐资助学活动是支教团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助力扶贫开发的集中体现。通过建立服务学校贫困生档案,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搭建资助平台,支教团建立了“贫困生信息采集—网上信息发布—联络洽谈—物资接收—物资发放—信息反馈”的工作机制,保证工作公开化、透明化。
第5届支教团成员杨健在做好本职教学工作之余,还担负起青海省财政系统电脑网络知识普及工作,并为各个部门搭建局域网、建立网站,推动当地电子政务进程。通过进行电脑、网络维护,为同仁县多个部门节省办公开支数万元。
第10届支教团团长李康在支教结束后,一直深深热爱着曾经奋斗过的那片热土,毅然辞去待遇良好的工作返回青海,成立了同仁县志愿者协会和同仁县公益协会,建立七彩小屋、“新希望”培训学校和“好孩子”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4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