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可以给我零花钱吗这3种错误回应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采访视频:

记者问一位小学生:“你爸爸妈妈一个月能赚多少钱?”

孩子回答:“我觉得应该有个几千万吧。”

孩子童言无忌的背后,折射出他对金钱缺乏一定的正确认知。

在一些孩子眼中,钱不过是手机上显示的付款码或银行卡里的一串数字。

最近几年,“熊孩子”乱花钱的新闻报道,层出不穷。

杭州11岁男孩为打游戏,充值6万元;

河北一名初二学生,花光了母亲12万元的手术费;

河南两个孩子为打游戏,花掉了父亲22万元的死亡赔偿款。

一项关于国内青少年财富认知的调查中:

超八成8岁孩子不知钱从哪里来;超七成孩子有零花钱但不懂如何科学分配,多数家长只管给钱却不管用钱。

金钱教育的缺失,成了很多家庭教育中的一块短板,同时也造成了孩子扭曲的金钱观。

教育家默克尔说:“金钱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课,是儿童教育的重心,就如同金钱是家庭的重心一样。”

加强孩子对金钱的认知,父母可以从发放零花钱开始。

当孩子跟家长要零花钱时,家长以下三种常见的错误回应方式,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01

当孩子要零花钱时,父母的3种错误回应方式

01

错误回答一:“你想要什么,妈妈给你买。”

当孩子说“妈妈,我想要零花钱”时,一些父母潜意识里认为:“家里有吃有喝,想要什么,我直接给你买就行了,要零花钱干什么?”

这类家庭的父母,从来没有给过孩子零花钱,孩子的需求被无视了,可能导致孩子走歪路。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孩子趁教室没人,偷了同学的钱,被同学发现,报告老师。

班主任很疑惑,这个孩子家庭条件优渥,怎么会去偷钱呢?

老师了解事情真相后得知,这个孩子的父母,平常从不给他零花钱,而他又很想买新出的玩具,同学们都有了,他也想要,父母不给他买,只能出此下策。

那些从小没有得到过零花钱的孩子,心里会逐渐产生匮乏感。

《少年派》中有这样一句台词:“小孩也需要钱压兜,身板才能直起来。”

深以为然!

孩子从5岁时,就开始在意外界的看法,特别在乎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并且能够察觉到社会地位的重要性。

学龄期的孩子,逐渐有了自己的社交圈,他们会经常组团去买零食、买玩具,买游戏卡片。如果自家孩子没有钱,没办法和朋友们一起玩,很可能在同伴面前抬不起头来。

正如培根曾经说过:

“如果孩子小的时候,在金钱上过分吝啬于他,他们在性格上会变得畏缩。”

02

错误回答二:“考前三名,妈妈就给你零花钱!”

这类父母经常对孩子上演“金钱诱惑”,零花钱变成一种激励孩子学习的手段。

而盲目崇拜“金钱鼓励”的教育方法,很有可能会害了孩子。

哈佛大学的一位教授,曾花费万美金,在所中小学中选取了名学生当作调查对象,结果发现:

如果付钱给孩子,让他们读更多的书,更认真地完成作业。从短期看,的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可当实验持续了一段时间后,教授突然宣布以后读书、写作业都不再给予奖金,这时候大部分的孩子丧失了继续学习的动力。

零花钱作为一种交换条件,是一种外部驱动,而孩子成长进步的关键来自内驱力,是发自内心的渴望做一件事。

将学习跟零花钱挂钩,孩子无形中会把学习当作换取零花钱的筹码,会破坏孩子学习的内驱力。

多巴胺,是孩子产生内驱力的重要神经化学递质。

多巴胺,也被称为“干劲激素”,分布在大脑皮质的“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是最重要的奖励机制神经系统,它在大脑中的作用涉及记忆和学习能力,以及寻求奖励的行为等。

如果人体内的多巴胺水平较低,会导致较低的驱动力,低弱的努力程度和无聊的体验。

当多巴胺分泌到最佳水平,就容易进入“心流”体验,能够完全专注其中,忘记时间。

一项研究表明:

无论成人还是孩子,一旦很“沉浸”地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大脑的化学物质(包含多巴胺)水平会增加,专注力更高,思路更敏捷,处理事情更快,就像大脑被激活了一样。

这就是为什么学霸能够沉浸在学习中,乐此不疲的原因。

专注力不好的孩子,他们的大脑神经,往往不能在较枯燥的环境下,恰当地分泌和吸收多巴胺。

想提升孩子做事的专注力,家长可以从提升孩子大脑的多巴胺水平入手。

脑电生物反馈训练

脑电生物反馈技术,可以激活大脑的神经网络,让孩子在任务中合理释放多巴胺,影响脑内代谢和神经电生理活动,促进中枢神经网络重建,调节各种递质分泌水平及大脑功能网络。

03

错误回答三:“咱家穷,给你的零花钱别乱花。”

父母的“哭穷”教育,对孩子的伤害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是一辈子挥之不去的阴影。

很多时候,最可怕的不是家境贫穷,而是父母长时间向孩子灌输的“穷”的理念,这样的做法,简直是对孩子“投毒”。

很多孩子长大后,变得自卑、内心贫乏,那些心思敏感的孩子,甚至会产生“我不值得、我不配、我很差”的心理,而这样的价值观,会直接影响他的一生。

正如《贫穷的本质》一书中提到:

贫穷是一种病,而且还会遗传,它除了会带给你习惯,还会带给你贫穷的思维方式,还会局限你的人生。

02

给孩子零花钱的正确打开方式

《反溺爱》的作者Ron·Lieber说:“不想宠坏孩子,就要好好谈钱。”

零花钱,是父母向孩子进行金钱教育的重要方式。给孩子零花钱,看似一桩小事,其实蕴藏着大智慧。

《财商教育:我的孩子会理财》中说道:5-12岁是儿童理财教育的关键期。

今天分享父母4个锦囊,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01

帮助孩子做好零花钱规划

孩子5岁左右的年龄,已经有了数字的基本概念。这个年龄段,是父母给孩子零花钱的大好时机。

父母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个存钱罐,让孩子把收到的零花钱放进去,当孩子拥有了一些可支配的零花钱,父母需要帮孩子一起做好零花钱的规划。

跟孩子一起讨论,哪些物品需要用零花钱购买:文具、零食、玩具、给同学的礼物等,需要孩子用自己的零花钱买。

有些家长会担心孩子买一些不合适的东西,这时候就需要父母列出不能购买的物品清单,让孩子知道界限感。

比如垃圾食品、危险的玩具、游戏币充值等等不能买。

明确了界限后,父母就要尊重孩子对这笔钱的支配权力,怎么花让孩子自己说了算。

平时,家长也可以多给孩子锻炼的机会,让孩子进行一些简单的采买。比如罗列一个厨房购物清单,给孩子一定数量的钱,让他去超市选购。

孩子在采购中,会明白“便宜和贵”的概念,也会合理规划金钱的用途,对自己的零花钱的规划,也更心中有数。

02

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有一位妈妈,曾在知乎上问过这样一个问题:

同样的玩具,商店卖的比网上贵很多,可5岁的女儿非要买贵的怎么办?

高赞答案中,有位妈妈分享了自己的做法:

给孩子一定数量的零花钱,让他自己决定买什么,但是花完就没了。结果本来乱花钱的孩子不但学会了比价、讲价,甚至开始存钱、省钱。

给孩子零花钱的本质,就是教会孩子如何正确看待“获得”和“拥有”。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曾说:

花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既讲节约又讲效果;

花自己的钱办别人的事,只讲节约不讲效果;

花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只讲效果不讲节约;

花别人的钱办别人的事,既不讲效果又不讲节约。

给孩子零花钱,就是让孩子切身感受:花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自己就会在心里权衡,如何正确支配零花钱,既不当守财奴,也不做剁手党。

另外,准备一个本子,引导孩子做好购买记录,让孩子做到心中有数:自己原本有多少钱,花了多少钱,剩余多少钱,也为以后购买物品提前做好规划。

让孩子学会记账,家长每隔一段时间跟孩子一起复盘,帮助孩子建立理性的消费观。

多让孩子参与家庭的一些重大开支商讨,可以听一下孩子的意见,增加孩子的家庭责任感。

03

给孩子零花钱,要结合孩子的年龄

5、6岁的孩子,父母可以按周给零花钱,开始锻炼孩子做消费决策的过程。

孩子的零花钱金额,要根据他的年龄:零花钱给多少,要根据孩子一星期的消费预算来定。

孩子的日常必需开支,交通费、购买学习用品的费用,还有一点娱乐开支,让他们可以买零食和小玩具。

给孩子零花钱,需要“无条件”。

很多父母在纠结:孩子做家务,要不要给零花钱?

研究表明:当孩子因为做家务而得到报酬时,意味着这是一项不愉快的任务,如果不给钱孩子就不愿意做了。

做家务是家庭成员的责任,如果家务跟零花钱挂钩,孩子就有逃避不做的理由和借口,不利于家庭和谐。

零花钱应该是孩子能拥有的自己可以自由支配的钱,去满足小的愿望,去获得童年快乐,而不是父母用来驱使孩去做一件事的交换条件。

育儿路上,当父母掌握了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教育的过程才会事半功倍,与各位家长共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74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