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摄于日伪时期,照片中的两层楼,即为民国时的义信商店,背景是日伪时期新浦街景,也即后来的民主路。门前站立着4个日本军人,左边一军官模样者,持刀叉腿,身旁日本军人双手叉腰,丁字步而立,后面着白裤者疑似翻译,最右侧日军双手拧着手套,显然是为在占领地上的摆拍。
街上挂着伪五色旗和日本膏药旗。门上方匾额中字为“庆祝大海州市建设纪念会”,这是在展示日伪所谓大海州市建设计划吗?
年3月日军进占新浦,将原在海州的东海县政府迁入老街上的新浦天后宫,现医院。日军中村旅团部、北支派遣军第七兵站后勤部、第十七师团、伪暂编陆军三十六师等,先后进占新浦。大量日本军事机关纷纷选择宽敞的楼房进驻,而宪兵队的石松队长看中了老大街东首的公大商店,作为宪兵队队部。
日本人占领新浦后不久,即在市民路建起所谓驻海州领事馆,修复机场、铁路及港口。为加快掠夺,建立日人控制的商业体系,成立官盐总栈,垄断淮盐运销;控制华商粮谷组合,抢购粮食。市场上到处充斥洋火、洋烟、洋布等日本商品,而所谓“官膏局”,说是管控烟土,却在倾销三井洋行的鸦片。
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随着陇海铁路通车,大浦港运输繁忙,新浦商贸进入快速发展期,鲁商、徽商及河北商人纷纷在老大街开设店铺,有的租地建房,有的合作开店,一时间老大街楼房林立,生意兴隆。
大街上有名的四大百货商店:公大、华中裕、义信、德厚成,公大即后来的邮电局,华中裕为后来的少年之家,义信即现大华商店,德厚成早已不存。这四家百货商店均建有营业楼,时称“洋广杂货”,都是从河北来的客商,故称为“冀州帮”,又叫“河北帮”。
义信商店经理宋平超,年原在公大商店对门小板房内营业,主营绸缎、百货,兼营批发零售,深受苏北、鲁南一带的小商贩欢迎。由于商品质量优良,服务态度好,顾客盈门,营业额上升,在西侧购地盖楼,年迁入新址,即今天大华商店地址,西门是德厚成商店。
义信商店罗马立柱,弧形门楣,女儿墙圆弧与三角相间,西欧样式。而室内中间楼梯,中式栏杆,房顶天窗采光,三楼有一中式亭子,中西合璧。
随着日本侵略地域不断扩大,战线拉长,又在太平洋战争中失利,日军在中国战场采取守势。年,1月13日,汪伪政府设立海州市,属伪淮海省。伪海州市政府成立初始,为配合日本侵华战争需要,推出“大海州建设计划”。
在义信商店搞所谓的“庆祝大海州市建设纪念会”,意在彰显日军占领下的海州市建设。日本投降后,义信商店改为“同信昶”百货商店,由河北冀县人寇增勋经营。
年初,鲁中南贸易公司撤销,成立“中国百货公司山东省公司”,并在“同信昶”百货商店设立“新浦分公司”,分公司下设三个支公司:临沂百货支公司、莒县十字路百货支公司、沂水百货支公司。
统管郯城码头百货经营组、费县百货经营组、日照百货经营组、新沂百货经营组、赣榆青口百货经营组和临沭夏庄百货经营组的人事及物资调拨。新浦分公司从青岛、上海等地采购商品,主要经营品种有棉布、针织品、百货、五金、文具、体育用品、烟酒食品及医药鞋帽等,有千余种,是新海连地区最大的一家国有公司。
年1月新海连市由山东省划归江苏省,5月改为“中国百货公司江苏省公司新海连市商店”,下设杂货、百货两个批发部和一个零售门市部及青口、牛山两个流动售货组。
新海连市商店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演变,由新海连市百货商店改为新海连市百货支公司,又改为市百货公司,分出文化用品公司和五金公司,后演变成大华百货商店。90年的沧桑历史,而今作为历史老建筑仍立于民主路老街,让后人领略那曾经的过去。
市桥人家原创马鉴尧,欢迎分享,谢绝转载。
参阅资料:
《新浦大街经济史略》张传藻,连云港市政协文史资料第九辑。
《忆建国前的新浦百货公司》薛汉民,连云港市政协文史资料第七辑。
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