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前那段衣冠南渡的生死悲歌澎湃在线

法国敏柏宁 http://m.39.net/pf/a_4330821.html
                            

那志良群学书院

那志良先生(-)与单士元先生(-)在台北故宫重逢

这张照片拍摄于年,是两位把一辈子奉献给故宫的先生,在暌违半个多世纪后的重逢。

左边那位是86岁的那志良先生。年1月,那志良由陈垣先生推荐,进入紫禁城“清室善后委员会”任职,十个月后,故宫博物院成立,那志良先生即在故宫任职,年赴台后进入台北故宫博物院工作,直至年去世。

右边那位是87岁的单士元先生,他比那志良早一个月进入紫禁城,从此终身供职这座祖国文化宝殿,在故宫服务74年,终身未办理退休手续。

今年是故宫博物院成立九十五周年,在历史上,与故宫命运相伴超过七十年的,只有单士元先生和那志良先生两位,堪称空前绝后。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见证了故宫发展过程中许多重大的历史危机。特别是那志良先生,年2月5日深夜,为确保故宫文物免于沦陷日寇之手,不满25岁的他作为负责人之一押运护送故宫文物南迁。从这一天夜里开始,近两万箱,近百万件文物,开始了数万公里的南迁历程。历时十五年。百万件国宝在战火中南渡北归、西迁东还,颠沛与流离中,故宫文物及其文化传统不但没有断绝,反而获得接续和新生,堪称一个历史奇迹。

战争中的国家,流离失所,背井离乡,生与死常常是一刹那间的事情。而支撑那志良他们跋山涉水走过十五年艰难历程的,是对祖国文化的至诚之心。

冯友兰先生在《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中曾说: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江表,称曰南渡。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晋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风景不殊,晋人之深悲;还我河山,宋人之虚愿。吾人为第四次之南渡,乃能于不十年间,收恢复之全功,庾信不哀江南,杜甫喜收蓟北。

故宫文物南迁的故事,同样是一段衣冠南渡的生死悲歌,一首民族文化的慷慨史诗。

日前,博集天卷出版了那志良先生的回忆录《故宫五十年》,以亲历人的视角再现了故宫博物院半个世纪的成长与流离,体现了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活力。本文摘自《故宫五十年》,感谢出版方授权。

好景不常,文物南迁

那志良

来源

《故宫五十年》

故宫博物院同仁正在高高兴兴地,力谋发展的时候,“九一八”事件发生了。那是民国二十年()九月的事。人人认为这是一件大事,日本人的野心,绝不会以得到我国东北为满足,平津难免有战事发生,文物的安全,是大可顾虑的事。大家一致的意见,是早做准备,必要时,搬离这危险之区,找个安全地带保存,现在要做的工作,便是装箱。

宫里东西之多,真是无法计算,全数搬走是不可能,只有先把最重要的东西,装好了箱,将来一经决定要搬,马上装车,如果不搬,把东西放在箱里,也没有关系,并且决定先从古物馆开始。

年故宫文物南迁

谁也没办过大规模搬家的工作,古物馆同仁商量的结果,是先请总务处买木箱、棉花、稻草、纸张、绳子、钉子之类的用品,这是没有问题的,只是怎样装法,大家有点担心,万一装得不好,运出去后,都打碎了,如何交待?有人想出办法来,去找古玩行里的人,那些曾做过出口生意的,请他们来装,也许比较安全些,就这样决定了。

到开始的一天,装箱工人也来了,我们派人到总务处领东西,领来的箱子,是盛过香烟用的旧木箱,用手一扶,有些晃动,大家认为这种弱不禁风的箱子,怎样装古物?总务处的人,倒是有经验,告诉我们,这个空箱,装了东西,就不会晃动了。再看棉花,是深灰色的,已然没有弹性,用手一撕,灰尘、细棉满处飞,有人嚷着要领口罩,有人奇怪这是什么棉花?一位同事说:这叫“回笼棉花”,是用过的垫子,穿过的棉袍,丢弃不用的婴孩尿垫……之类,再经弹过的,人家买了去做垫子,我们却买来包宝贝。说得大家都笑了。

装箱工人,工资很高,以专家姿态来装箱,还时时教训我们一番,有一次,一位工人拿起一块剑饰用的“剑首”给我们看,说:“你们知道这是做什么用的吗?”不等我们回答,接着又说:“这叫压脐,是埋葬死人时,放在肚脐上面的。”谁也没有理会他。

年故宫文物南迁

装了几天,我们有了意见:

一、装箱用黑棉花,对于文物安全有问题,因为它已失弹性,而且对于工作人员的健康也有影响,因为这种棉花,是用旧棉花弹成,味道难闻,建议改用新棉。

二、箱子用装纸烟的旧箱,木板既薄,容易破坏,箱子装好,仍是晃晃动动,颇有危险,建议改用新箱。

三、装箱工人,用费太多,他们的装箱方法,我们也学会了,用不着再请他们装,建议改为自己装。

以上的意见,全被采纳了。那时,图书、文献两馆,已开始装箱,就把这些箱子撤换下来,连同那些买来未用的旧箱,分给图书、文献两馆用。图书、文献装入旧箱,即或箱子破坏,修理修理就成了,不会损及文物。古物馆完全改用新箱,标准的尺寸,是长三尺,高宽各一尺五寸。文物特别大的,另行订做新箱。

刚刚装箱的时候,大家并没有十分紧张,以后时局愈来愈坏,大家才赶装起来。三馆装箱之外,秘书处也加入装箱。

年故宫文物南迁

古物陈列所也奉命装箱,向故宫博物院商量派几个人前去指导一番,然后就由他们自己装了。装的东西,由政府指定的,一切照办,例如字画及宝蕴楼的铜器都是;没有指定的,尽一般的装,好的藏起一部分来,他们的理由是,好的东西都运走了,将来拿什么陈列?如果没有人参观,就没有收入,大家的薪水都发不出来,如何生活?他们那里的职员,年长得多,真是老谋深算。

故宫博物院这一般年轻的人,装箱日久,一个个都变成装箱专家了,对于任何种文物,都有一套装箱方法,例如填白脱胎瓷器,薄得像电灯泡,像蛋壳,他们的包装方法,先把一块厚棉垫在下面,放上一只脱胎瓷碗,碗里铺一层薄棉,再装入一只,然后用棉花把这两碗裹起来,用纸包好,系上绳子,放在一旁。照样包若干之后,把木箱拿来,最下面铺一厚层稻草,草上放一层厚棉,把包好的一包包瓷器摆好一层,然后把包与包间,以及四围,都用棉花塞紧,再铺上一层棉花,再放上一层瓷器,也照下层一样塞好,上面又盖一层棉花,一层稻草,最后把箱子钉好加封。这种装法,经过多少次的迁运,从没有发现破伤的情事。

年故宫文物南迁

装箱的要诀,最要的是“紧”与“隔离”,我们可以看清时景德镇瓷窑运送瓷器到北平的情形,便知“紧”与“隔离”是多么要紧。他们的装运,以瓷碗为例,是把十个碗叠起,用稻草扎紧,使每个碗都不能稍有松动,放入木桶中,然后用谷壳把各扎的瓷器隔离,塞紧,盖好桶盖,便起运了。在宫中外东路存有不少这种瓷桶,我们点查时,竟没有发现破伤之事,他们没有用一点棉花,只有稻草与谷壳,而能有此成绩,完全是得力于“紧”与“隔离”了。

各馆处忙着装箱,装了一些什么东西呢?

一、古物馆

古物馆是从库房里面的文物装起,留着陈列室里的文物供人照旧参观,箱子外面用英文字母分别出文物的类别:A字箱里面是瓷器,B是玉器,C是铜器,D是字画,E是杂项,包括上述四种文物以外的,如文具、印章、如意、烟壶、成扇、朝珠、雕刻、漆器、玻璃器,以及多宝格等。库存文物装完之后,又直接到各宫殿去,一方面向秘书处办理提取手续,一方面就在那里装箱,这些箱件,编为F。后来时局紧张,陈列室中的文物,不得不取下装箱,改用天干之字编号,乙字箱装的是玉器,丁字剔红器,戊字景泰蓝,己字象牙,庚字铜器。所装各类文物的件数如下:

以上合计六一七三五件。上列“杂项”,是在一个箱里有数种文物,不能把它们分开归入各类,例如多宝格,是一种精致的小匣,里面到处是小屉子,小抽屉,每屉里面都存放着一件小东西,这些东西品类不一,而且一个多宝格,所装有数十件,或百余件,为保存原状,是不能把它们拆散的。

二、图书馆

图书馆的书库与办公室,是在一起的,装箱比较方便。他们先把库存书装完了,又到其他图书集中的地点去装,如文渊阁的《四库全书》,与摛藻堂的《四库荟要》等。值得运的书,完全装了箱,品类及件数如下:

1、文渊阁所存四库全书

经部五五六九册史部九五一二册

子部九〇六八册集部一二二三四册

排架图四函陈设图一册

架福函卷考四册总目一二八册

简明目录一七册

2、摛藻堂所存四库荟要

经部二一八四册史部三四五五册

子部二〇六九册集部三四七〇册

分架图一函

3、善本书一三五六四册

4、宛署别藏七八四册

5、方志一四二五六册

6、文渊阁图书集成五〇二〇册

7、皇极殿图书集成五〇二〇册

8、乾清宫图书集成五〇一九册

9、清刻本高宗御译大藏经一〇八函

10、藏文写本甘珠尔经全部一〇八函

11、藏文写本龙藏经全部一〇八函

12、观海堂藏书一五五〇〇册

其他如宋元椠及元写本佛经、明写本佛经、乾隆石经、满蒙文刻本,也尽量装了箱。

三、文献馆

文献馆所装档案,都是按年依次分装,内阁大库档案的红本,从乾隆五年(),到光绪二十四年();史书从顺治十年()到光绪二十九年(),都是连贯不断。其他如军机处档、刑部档、内务府档,以及册宝、图像之属,都尽量装了箱。不过,他们所装的箱件,无法计算件数,一个档案,包括不少奏折,他们是以箱数来计算,也有的以包数来计算,与其他两馆是不同的。

年故宫文物南迁

这些日子,故宫门前,不见参观的人,只是一车一车的空木箱,一车车的棉花往神武门拉,附近居户,觉得奇怪,而故宫人多,也有在外面宣传的,于是故宫文物就要运走的消息,传遍了故都。

这个消息的传出,给故宫博物院招来不少麻烦。北平各界,群起反对,他们认为,文物虽然重要,比不了人民与土地,政府要把古物运走,是不是准备放弃国土,遗弃人民?不要国土,不要人民,还成什么国家?政府如果有保卫国土,安抚人民的决心,就应当停止迁运古物的计划,停止这摇动人心的措施。茶楼酒肆,也莫不以此事为谈话中心。有人甚至说,政府赶走了宣统皇帝,就是为了这一批宝贝,成立什么博物院,那只是障眼法,他们是蓄意搬走古董,卖给外国,现在有了东北事变,他们可有机会了,以怕日本鬼子为名,堂而皇之地运走了。种种猜测,种种谣言,不一而足。

年故宫文物南迁

政府的看法,认为日本人得到了东北,野心绝不满足,将来在平津,难免一战。故宫文物,是我国数千年来的文化结晶,毁掉一件,就少一件,国亡有复国之日,文化一亡,便永无复国之望了。平津如果作了战场,那时来不及抢运,万一有了损失,我们是不是心痛?现在情势,古物留在那里,只有冒损失的危险,没有一点好处,何不把它找个安全地点存起来呢?

这些话始终得不到谅解,公开反对之外,继之以恫吓,院中时常接到怪电话,警告如果起运,将会在铁路沿线埋炸弹,被派定押运的人,在院里也常接到电话,指名找那个人,然后问:“你是不是要担任押运古物?”不等你回答,接着就说:“当心你的命!”我便是其中之一,家里的人,有意拦阻我,叫我辞退这押运工作,我不以为然,他们不过是吓唬人而已,怕什么?

院里办理这筹备迁运的工作,已足够热闹的了,这时,又发生了一件麻烦事,是处分宫中物品,有人检举有舞弊嫌疑。检举的人是理事张继的夫人,她认为故宫博物院秘书处办理处分宫中物品有毛病。那时,我们三馆的同仁,办公地点距离秘书处很远,外面的事,我们一无所知,只是在上下班时,听人传说:在一个假日,张夫人来院参观,在未进去之前,信步走到理事会去看看,刚一进门,从玻璃向内看到有人在那里量绸缎,她想了一想,今天不是公开发售的日子,怎会有人在买绸缎?觉得这事违法,以后又继续调查,终于向司法机关检举了。原因是不是如此,我们只是听诸传闻,结果如何,我们也不知道,反正是一直到文物起运之后,这件事不但没有停止,反而愈来愈热闹,大家忙于搬运文物,谁有这闲情逸致,管这不相干的闲事。

到了民国二十二年()一月间,有一天,忽然传来通知,说明天开始装火车,叫大家准备,也叫押运的人,携带自己随身衣物。一清早,大家都来了,等候装车的消息,九点多钟,不少辆车子开来,有汽车,有人力拉的板车,我们把第一批准备运走的箱子装上车,等候起运,天黑了,仍无消息,得到的通知,是卸下来入库,又忙了半夜才完,大家也没有办法回家了,分别回到自己办公室去。我们古物馆的同仁,回到馆里,都集中在一间办公室里聊天。

故宫博物院旧影

大家天南地北地聊,渐渐说到宫中的事了。有一位先生问大家,雨花阁上的四条大龙,有一条用铁链锁住,你们知道为什么?我首先说:你提到的这条龙,还给我带来一笔不多的稿费呢!那是前几年的事,《顺天时报》征稿,要有关龙的故事,我就写了一篇《故宫龙迹》寄去,其中就说到这条龙,大意是说,传说这条龙在一个夜晚,它从雨花阁的屋顶下来,到一个皇后的院中大缸里去喝水,被皇后看到,吓了一跳,第二天,皇帝就派人上去,把它锁起,免得下来作祟。这是我初次写稿子寄报纸发表。

一位附和着说,皇宫是皇帝所在地,怎会没有龙迹?有一天,大雪之后,我们出组,进了内右门,看到了一片白雪,可是当中有一条凹痕,既粗且深,你们猜这是什么东西?有人说是蛇爬过了,这简直是胡说八道,在严寒的冬季,蛇怎能出来?我可以断定,那必是龙。大家没有人表示意见,因为他的话毫无根据。

另一位又说:宫里的龙狐之传说,大都是听听算了,没有根据,唯有消防队员遇狐的事,是千真万确的。大家问他消防队有了什么事?他说:这样大的事,你们没有听说?消防队的一个小伙子,夜间站岗,地点是文渊阁,一个人哼哼唧唧唱小调,忽然看见一只黑狐在阶下,坐在那里,用两只前脚并拢,上下摇动,像是给他作揖的样子。他赶它走,它一点不动,想找块石头打它,附近又没有,于是他解开裤子,向它小便,这办法真灵,黑狐跑了,可是他觉得有人在他脸上,打了一巴掌。他惊了一下,也没有注意,第二天,脸半边肿起来了。妈妈带他去看医生,总治不好。有人告诉她,你儿子得罪了狐仙,赶快去烧点香纸,求求狐仙,也就好了。老太太一想,宫里连香烟都不准吃,怎会能准烧香?过了两天,儿子的病仍然不好,为了儿子,碰钉子也要碰,找地位低的人商量,一定不成,倒不如找最高负责人,她就去见院长,一面哭,一面述说来意。院长看她哭得可怜,答应了她的要求,叫秘书处派了一组,多去几个人照料,叫工人担两桶水随着进去,好好注意。老太太如愿以偿。你们猜猜看,这小伙子怎么样了?好了!一位同事笑着说:“好灵!不会是这小伙子弄什么玄虚吧?”就这样从龙说到狐,又从狐说到鬼,不觉天亮了,大家各自回家睡觉。

在民国二十二年()二月四日,得到了确实消息,是二月五日夜间装车,二月六日起运。为什么要夜间装车呢?第一,谣言太多,倘若真的有人破坏,后果堪虑,夜间,街道上车马不多,可以用戒严法肃清车辆行人。第二,车站上情形复杂,夜间没有客车开进开出,容易维持秩序。大家接到通知,又忙起来,担任押车人员,都提前回家去准备了。二月五日中午,大批的板车,拖进院里来,这次没有一辆汽车,是因为有上次装车的经验,汽车不如板车方便,而且用一种车辆,也显得整齐,于是改为完全用板车了。我们利用了几小时的功夫,把各车装好,等待天黑以后,戒严开始,就可以启运了。

文物装运

文物车辆经过的地方,是在故宫博物院与古物陈列所中间的墙,打开一个门,车辆集中在太和门前,起运时,出午门。到火车西站装上火车。在沿线的地方,一律戒严,不准任何行人车辆通行,等于把北平东西城的交通阻断了,由西城到东城,只有绕道地安门或神武门前了,因为神武门这个故宫博物院的大门前并没有戒严。

天黑了,警察局来了电话,说外面已经戒严了,车辆开始移动,一辆接着一辆,陆续地出了午门,在暗淡的灯光之下,缓缓前进,除了运古物的车子外,看不到别的车子;除了警卫人员以外,没有行人。景象是凄凉的。

到了装货地点,把板车上的箱子,装入火车,这辆板车又赶回去再装,忙了一夜,装好了两列车。

二十二年()二月六日的清晨,第一批文物,由北平出发了。每列车上,各挂一节二等车厢,一节三等车厢,备押运人员及守卫人员乘坐,这一次的押运总负责人,是秘书处的秘书吴瀛先生,各馆处也派人来参加,我们古物馆派的是易显谟、杨宗荣、吴子石和我。

火车所行路线,是由北平西站出发,西站是平汉路的车站,开出之后,就沿平汉线南行,到郑州后,再改循陇海线东行;到徐州后,又沿津浦线南行,抵达浦口。

这一次的行程,非常顺利,沿途除特别快车之外,一律要让古物专车先行。到浦口后,两列车停放在车站的边地,等候指示。吴先生下车到南京去了,留我们在车站看着这两列火车。

故宫南迁历史照片

等了一天,没有消息来,等了两天,依然没有消息,到了第四天,才有消息,说:关于这些文物放的地点,政府还没有决定,等开会决定。我们也笑了,这叫做抬着棺材找坟地。为什么不在找好地方之后,再起运呢?

几个人在车站住过几天之后,真是烦闷极了,悔不当时带些书来。起初,在浦口逛街,后来发展到下关,下关有块场地,许多卖艺的,唱曲儿的,在那里表演,易显谟老大哥对这些有兴趣,我们也就随着他随时过江去看,每日三餐,早晨自己去吃豆浆、油条,中午四个人一起去吃天津馆,那里活鲤鱼很好,今天吃糖醋,明天改红烧,渐渐地也吃厌了。晚饭由各人自理。

一直到三月中旬,才经中央决定,所有档案部分,暂且放在行政院的大礼堂,其余的完全运上海,我们先把档案运到行政院,然后把其余的在浦口装船,运往上海,船是由招商局所派,名叫江靖,是一艘老船。虽下水行船,开得并不快,大家在甲板上,观看两岸风景,处处秀丽,进入黄浦江之后,上海的高楼大厦,尽在目前。船停靠在招商局的码头。

预先派在那里筹备的人,上船来,叫我们下去休息,另派人在船上照料,我们到了库房,看到是一座七层高的水泥建筑,颇为宽敞,最下一层,隔出一部分地点,做为将来驻守人员的宿舍及办公。医院的旧址,地点是法租界天主堂街。库房四周,不与其他房屋相连,是一个适当的地方。晚间,他们招待来沪人员晚餐,一出库房,觉得各处都是霓虹灯,五光十色,街上车辆很多,与北平真是不一样。

第二天卸船,我们看码头上的工人,一个个排成数行,分别搬运箱件,不管箱件轻重,每人背一个,依次而行,有些重箱,在北平要两个人抬的,也是由一个人背,秩序井然,令人佩服,费了一天时间,把所有箱件,一齐卸下船装入库房。我们与在沪人员点清了箱数之后,我们的责任,告了一个段落。

存沪文物点收清册

我们在上海玩了几天,看到不少稀奇的事。我们走到街上,可能被人看出是初到上海的乡下人,被人跟踪了,不然,吴子石先生到布店买布,把钱放在玻璃柜上,一转眼工夫,钱包已不翼而飞,怎会那样快呢?大家觉得这地方不可多留,稍买了一些东西,便赶回北平了。大家回平之后,又加入了继续迁运工作。

原标题:《八十年前那段衣冠南渡的生死悲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32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