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打瞌睡的鹿
来源
孔夫子旧书网动态
现在网络发达了,商家似乎也喜欢搞新花样,起新名号,以此招揽生意。其中之一就是“网红XXX”——万事万物都得加个“网红”二字。什么“网红餐厅”,什么“网红奶茶店”,纷纷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我自幼畏惧人群,也不喜热闹。除非父母亲戚或是朋友邀请,这类地方我是绝不去的。偶有亲朋拉着我去“网红店”“打卡”,其结果往往是辛辛苦苦地在门口长椅或是长队等候多时,最后吃了顿稀松平常的餐食——既不是唐僧肉也不是人参果。大部分网红店的食物和饮料和我平日随意走进的那些无名小店并无二致——甚至小店的东西还可能更美味些。二者人流量的区别,大约“归功”于商家的肆意炒作吧。
当然,餐馆和奶茶店这些地方本就是人来人往,它们当中的大多数也并不需要像莘莘学子的课堂般,力求安静无声。在我看来,做餐饮业这一行,无论是网红店还是普通的街角小店,只要餐食质量有保证,客人乐意去,弄些花样也没什么好苛责的。
但书店在我眼中不全如此。自记事起,无论是父母或是老师,都教育我读书应当安安静静。若是你看到有人在读书,只要他不放下书本,或是发生了走水之类关乎生命的大事,定不要去打扰他。我记忆中的书店,也是安静的。书籍整齐干净地摆在书架上,商家每种拆出一本,供顾客阅读。书店欢迎八方来客,唯一的要求,便是莫要喧哗,也莫要污损了样书。书店中几乎每个读书人都心照不宣地践行着这条规矩。一切都和谐而美好。
如今的书店却不知什么时候变了。
一日我闲逛大商场,瞥见一家书店。门面的装修带些英伦风,不禁让我想起《哈利波特》里面的丽痕书店来。于是我从正门走进去。
一进门便是大排的货架。摆的却不是书。什么都有——印满卡通图案的线圈本、花花绿绿的橡皮擦、五颜六色的中性笔……敢情我来的是文具店?也罢,许是现在实体书受网络冲击,书店也兼卖文具了吧。又一转头,一排闪着光芒的雪花球差点没把我晃晕。嗬,这到底是书店,还是文具店,又或是玩具店?我更迷糊了。
晃悠半天,终于看见了书架。书看着不多,名著倒也没缺席。唯一的问题是,这些书全用塑封膜裹了个严严实实,仿佛是超市货架上的保鲜蔬菜。蔬菜易腐,包起来无可厚非。可这是书。书是什么?书是给人读的。统统包起来,还怎么了解内容?儿时我逛书店,除了某些较昂贵的书存于柜中不允许随意翻看以外,大部分平装甚至精装书都拆一本,既可大略翻看,又可细细阅读。现在的书店倒把书都“藏着掖着”,不轻易示人了。难道是书太贵?还是人小气了?
一趟书店之行,书没挑两本,脑瓜倒先转晕了。后来才知道自己约莫是进了所谓“网红书店”——按孔网编辑的资料所讲,这类书店的营收大头来源于餐饮和文创产品,有利于拍照打卡和社交媒体的传播。
可这真的是书店吗?
不,在我眼里,这不是书店。在我看来,书店的灵魂在于书籍,在于人和知识的邂逅,在于阅读带给我们的心灵的宁静。一个营收大头几乎脱离了书籍的“书店”,一个少书甚至“无书”的“书店”,我宁肯称其为“商品清单里有书的杂货铺”。
书店的意义并不只是商业性地出售书籍。它更像是一个驿站,一个让知识和人得以相遇的驿站。当书店的这种功能被浮躁的逐利心和浓烈的铜臭味所掩盖,书店就“死”了——它失去了那份鲜活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