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荀德麟
在坦荡如砥的苏北平原中心,在淮安、宿迁、连云港三市,涟水、沭阳、灌南三县的交界处,坐落着一个钟灵毓秀、名闻遐迩、酒香四溢的古镇——涟水县高沟镇。
高沟镇区横跨东六塘河两岸,公兴河、西六塘河距镇区均约4公里,如两条翠带舒展于东、西两侧,汇合于30公里之遥的二郎神杨戬的灌河。境内的宁连高速公路与两条一级公路或并驰,或交织。镇政府距淮安涟水机场仅35公里。
高沟,既是明代古镇,也是新锐名镇。她有好些实至名归的堂皇冠冕:全国文明乡镇,国家级生态镇,国家级卫生镇,全国重点中心镇,淮安市十强乡镇,中国著名酒镇。
(一)
追溯这个古镇的鸿蒙肇始,还得从已在地图上消失的古硕项湖谈起。
硕项湖系秦朝时因地震陷落而成,又名大湖、硕濩湖,因下接灌河入海,又称硕灌湖。今沭阳县周沈集、马厂,灌云县南岗、侍庄,灌南县汤沟、张店、新安镇,涟水县义兴、灰墩南及古屯河一线,大致为古硕项湖的四围周边。旧志称其“广四十里,袤八十里,凡五千馀顷。”硕项湖风光旖旎,水产丰盛,是先民生息繁衍的理想去处。清初诗人孙文显《硕项清波》吟道:“平湖遥望霭空濛,万顷玻璃夕照中。烟涌似潮凫雁集,月明如练水天同。依微村落随波赤,寂历渔灯傍岸红。满目苍葭秋气爽,溯回愿作狎鸥翁。”
高沟镇圩子,原为硕项湖西南部率先淤积并延伸湖中的一片尖滩,上面蒹葭蔚起,芦蒲丛生,中有一条南北向无名大沟。元朝以前,这里的雪泥鸿爪渺不可寻,只知道经过元末大乱,湖区人烟稀少。明洪武年间,苏州高天宠一家迁居西南湖滩一条无名大沟东侧,结芦捕鱼为生,“高家沟”由此得名。
这里水上交通便捷,向东可直入盐河与灌河,继而北达海岱,南入江淮,向西通大运河与沂、沭、泗诸水,地近淮北盐场,兼有鱼盐之利,是私枭、海客等冒险家进退有据的乐园。
明朝中叶,汪、郑、徐、吴、程、方、李、仇、王等姓氏的徽州歙县商家相准高家沟这块风水宝地,次第前来定居创业,施展他们的传统长技,“高家沟”迅速成为远近闻名的湖区集市。为了方便贸易,商民们在高家沟上置渡船,设渡口。不久,商铺由沟东发展蔓延到沟西,众商民又集资在商业区中心位置建起古色古香的桥梁,俗称“中桥”。明万历年间,高家沟集市已相当繁荣,中桥口成为最热闹的商业区,有一首诗记载当时盛景:“南北东西作走廊,行人拥挤即寻常。中桥自古繁华处,夜市灯火茶馆忙。”此时的高沟已发展成为安(东)、海(州)、沭(阳)、灌(河)之间的工商业重镇与交通中心。
延至清初,紧贴高家沟西侧的六塘河在原茆家河的基础上拓浚延伸,分泄黄河、沂沭河洪水,兼行盐引,又称北盐河。六塘河夹带的泥沙很快将高家沟淤塞,中桥遂被废弃。然而,因增添了盐艘停泊的重要筹码,高家沟“中桥夜市”更加兴旺。
清康熙十六、十七年,黄河连续在淮北大决,由六塘河下注硕项湖,该湖大部夷为平陆,遂吸引更多的老百姓和官方组织的屯丁前来垦辟。由于地势低平,淤土肥美,原先潮起潮落的湖区成为沃野际天的平畴,高家沟的贸易市场也因之进一步扩大。清乾、嘉年间,高家沟已有好几家大的商号经营批发零售。他们从淮扬、苏杭、沪宁等商埠购进货物,经营范围远达苏鲁边境,还吸引山东、山西的商人到高家沟来做农副产品生意,并在这里开起当典,调节与推动贸易。
(二)
高沟镇历史上可圈可点之处不少,然九九归一,是因酒而盛,以酒成名!
其酿酒业发轫于明代,当时生产小曲酒。大曲酒的生产始于清初。康熙二十年左右河道总督靳辅对淤为平陆的硕项湖滩放垦后,四面八方的屯垦者蜂拥而至,“插草围标”,划界占地围垦。在风刀霜剑中辛勤垦植的屯民、屯丁,大都喜欢在艰苦劳作之余以酒驱寒、以酒催眠、以酒恢复疲劳,酒的需求量猛增,从而刺激了高沟酿酒业的蓬勃兴起,出现了多家酿制大曲酒的槽坊。所产大曲酒除满足本土的消费需求外,还供应外埠。“近销淮北行千里,远及湖广畅九江。”这仅是清嘉庆年间高沟长春槽坊的行销盛况。以此可以想见当时高沟大曲酒的影响范围之广。
延至晚清,高沟酿酒业已形成群雄并峙的局面,有“八大槽坊”之名,即义兴、天泉、裕源、公兴、永泉、距源、广泉、长春8家槽坊。这些槽坊各有雇佣工人数十人不等,他们在酿制、勾兑上各有秘诀,竞产佳酿,高沟大曲因之名动四方,产销两旺。往来行人离高家沟圩子老远,就可闻到空气中浓郁的酒香。清末著名女诗人、戏曲作家刘清韵途经高沟,在品尝了张氏天泉槽坊的美酒后,即兴挥毫写下三副楹联:“此地何人留玉佩,对门有客换金貂”;“香赞浓郁满七袖,味占东南第一家”;“天既有星,槽滴珍珠红艳;泉还名郡,坊开琥珀香浓”。其中第二副联嵌“香味”二字,第三副联嵌“天泉槽坊”四字。佳酿也得文人捧,天泉槽坊因之声名大噪。
民国四年,裕源槽坊酿造的高沟大曲酒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赢得金奖,高沟镇一举成为著名的酒镇。
抗日战争时期,高沟酿酒业受到重创。年,汪禹平将裕源槽坊资产无偿献于民主政府,旋与淮海区贸易公司第二分公司的金庄槽坊合组成立公营高沟槽坊,年更名为地方国营涟水县高沟酒厂,成为全县首家国营企业。当时厂房仅有十几间茅草屋,以几盘驴推磨粉碎酿酒谷物;出窖柳筐抬,散热木锨扬,以木柴烧铁锅蒸馏,一班活常常要干十一二小时。然而,就是在这样简陋的条件、艰苦的环境下,开山创业的干部职工以对新中国的无比热爱,用忠心与热血酿造出一坛坛醇香扑鼻的优质高沟大曲,其品质、声望位居苏北四大名酒之首。高沟酒厂还奉苏北行政公署指示,派曲师、酒师到洋河酒厂传授技艺、帮助提升水平。年,高沟酒厂被江苏省政府授予“酿酒第一”奖旗。
年以后,因国家粮食供应紧张,高粱、豌豆等原料紧缺,大曲酒的产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高沟酒厂在完成计划生产之余,积极创新,利用山芋干及农民加工山芋粉的山芋渣酿造地瓜酒等供应市场。以山芋干为主要原料酿造的“高沟香醇”“高沟迎宾液”一度成为知名品牌。到建厂30周年时,高沟酒厂的年产量已是年的10倍,接近吨。
改革开放以来,高沟酒厂不断加大科研投入,革新生产工艺,成功研制出人工优质窖泥,使老窖老熟过程由几十年缩短为几个月;改进贮酒容器,研制低度大曲酒、低度地瓜干白酒,曲酒催陈老熟工艺,曲酒微机勾兑调味,从传统的手工操作过渡到机械化、自动化和微电脑化。采用现代化测试、机械化制曲、自动化灌酒、微波和激光催陈老熟以及气相色谱分析等新技术,微电脑控制操作和微电脑控制曲酒储存技术,形成高沟酒“甜、香、醇、净、爽”的独特风格,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年起,高沟酒厂开始改扩建,到年,生产能力提高到吨。20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发展遭受挫折,实行破产改制,江苏今世缘酒业有限公司代之而起。进入21世纪以后,相继实施3期优酒扩产、技术改造及配套设施建设工程,形成优质酒年产3.5万吨、国缘酒年产吨,国家同行业前5名的规模。年7月,江苏今世缘酒业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到年,该公司占地面积余万平方米,职工余人,年产成品酒3万余吨,实现营业收入25.54亿元,净利润7.54亿元。
高沟大曲作为名酒,从年高沟特曲名列全国浓香型白酒第二名之后,相继荣获金杯奖、“中国名优酒”称号,高沟商标被认定为“中华老字号”。今世缘酒品牌获“中国十大文化名酒”、中国喜庆用酒第一品牌、中国十大白酒营销创新品牌、“中国驰名商标”等称号。国缘酒则成为外交部接待用酒、上海世博会联合国馆专用酒,国缘酒品牌成为“中国驰名商标”。
(三)
酿酒业的发展,带动了高沟镇工商各业的发展进步。早年,半数以上从事酿酒业的商家兼营其他工商业。晚清时期,高沟王氏生产的“王小计”旱烟,以色黄香正驰誉淮海,与“沭干”(沭阳茶干)、“浦醋”(清江浦酱醋)齐名并举。丝织品种类很多,花色绚丽精巧,远销苏、鲁、豫数省。纸扎工艺尤佳,所制鸟兽虫鱼、四民百物,无不毕肖,方圆数十百里,大至宗社祭祀,小到家庭丧仪,都得购买高沟纸扎。榨油、酱醋、洗染、茶食糕点等生产都具相当规模,且颇有特色。“十大豪商”资本雄厚,货源充足。经营“五洋”日用品的谦益商号,与英美商人都有直接联系。曾一度把高沟17家粮行全部包下,每年约收购八千万斤粮食,运至连云港出口。
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沟镇传统的手工业迅速恢复并扩大了生产规模,私营商业繁荣兴旺。作为常市集,每天从早到晚,主要街道上都有熙熙攘攘的赶集人群,呼喝叫卖之声喧嚷嘈杂,商铺柜台前则人头攒动,被方圆数十里誉为“小上海”。据年统计,高沟私营商业从业人员占全镇总人口的9.8%,而同时期苏北地区小城镇平均商业从业人口还不到总人口的1%。
年,高沟镇私营工商业经过社会主义改造以后,陆续改扩建或兴办起集体性质的鞋帽厂、文具厂、挂面厂、鞭炮厂、化工厂、印刷厂、糖果糕点厂、建筑预制厂等等,高沟缫丝厂生产的4a白厂丝还响亮地打入国际市场。
精明的徽商后裔把高沟打造成方圆百里商贸重镇的同时,也打造成了闻名遐迩的美食名镇。来高沟羁旅经商,不仅有美酒,而且有佳肴,高沟捆蹄就是其中最富盛名的一种。它是清道光间熏烧师傅郑云福兄弟首创,主要成分是猪蹄膀瘦肉,加十多种作料,以特殊的工艺,用猪小肠衣捆制而成,为难得的佐酒佳肴。其制作方法秘不示人,传儿不传女,传媳不传婿。
高沟鸡糕也是传统美味之一绝,以鸡胸脯肉、青鱼肉为主料,辅以蛋清、山药、淀粉,以及葱白、姜汁、精盐等作料,馏制而成,鲜美细腻,是淮扬菜系中的重要成员。高沟的八碗八碟、杂烩头菜、薰烧肉、挂面豆腐、朝牌吊炉饼,也都很有地方特色,是高沟游子味蕾之记忆、乡愁之所系。
改革开放以后,高沟人爆发出前所未有的能耐,短短几年间,就把乡镇企业发展到40家,年纯利润超过万元,名列淮阴市乡镇之首。后经过改制的阵痛,高沟镇民营企业蓬勃发展,逐步形成食品加工、彩色印刷两大特色产业。六塘河西岸的镇工业园区同步发展,“食品产业城”、“彩印集中区”初具规模。尤其令人感到自豪的是,清代创制的高沟捆蹄、高沟鸡糕,都已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遗惠桑梓,并形成规模生产,其中圆绿捆蹄股份有限公司还成为上市公司,产品远销京沪广,流入港澳台。
高沟发达的酿酒业所派生出来的大量酒糟是上好饲料,也是高沟养殖业传统优势与千家万户畜禽饲养习俗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后,在家庭养殖的基础上,高沟的养殖专业户、养殖场、合作社等如雨后春笋,杨口草鸡、草鸡蛋已成为一大特色产业,被评为“中国草鸡之乡”。
如今,高沟镇的二三产业更令人有士别三日之感。请看年的一组数字:39户规模以上企业(不含今世缘酒业)完成开票收入19亿元,其中8户食品加工企业完成9.19亿元,6户纸品及彩色印刷企业年开票收入2亿元。全镇另有个体食品加工厂、专业户近户。全镇拥有3个中国驰名商标、4个省级著名商标、8个市级知名商标。有各类商业网点0多个,其中大型超市6个,大型农贸市场2个,连锁店80余个,大型货运配载站1个,餐饮饭店家,宾馆23家。
(四)
高沟中心镇的最初生长点位于高沟老圩子内的中桥口,早在明朝中叶就已经形成十字形街道,街道两侧房屋大多临街为门市,前店后坊,后面即为作坊、仓库和居所。
随着财富的积累,人口的集聚和繁衍,高家沟的居民逐渐由以中桥口为中心的十字街向四面延伸发展。到清乾、嘉年间,已大体形成相对规整的五纵四横的街道格局,其中有五条是用长方形片石铺就的石板街,总长约丈。儒、释、道三教的14座庙宇,汪、郑、徐、陈四姓森严肃穆的宗祠,以酿酒为特色的各类作坊、工场错落其间。另有专管六塘河流域水利、品位职衔相当于县令的六塘同知衙署居于镇北首。
为了方便镇内居民取水,早在清初,六塘河边就建起两座与石板街同宽的石码头,一直延伸到常水位线以下。因六塘河在高家沟拐了个弯,为防止汛期洪水铲削镇区堤岸,清乾隆年间,六塘同知主持建起一座挑水石坝,俗称“石驳岸”。
其间,善贾多财的高沟商民,对人口的安全与财富的保护也越来越感到迫在眉睫。适值清咸丰末官府倡导坚壁清野,修筑土圩子,以防堵太平军和捻军。此举正中高沟商民下怀,于是镇董汪松溪、郑绍五、徐用宣会同地方士绅,率先集巨资兴建起淮海地区最大的土圩子——高家沟圩。圩城长丈,上筑雉堞约垛,设东、南、西、北四门,西南设水潮门,东、南、北三面开浚宽阔的圩壕(西有六塘河天赐圩壕),街内每条巷道两端均建有栅栏。高沟儒商们在五门上方分别镶嵌汉白玉匾额,东门曰“拱卫三山”,西门曰“襟带六塘”,南门曰“雄揽淮泗”,北门曰“秀接苍梧”,西南水潮门曰“阜民”,真可谓时空切合,文气冲天!并按八卦方位在土圩子上建炮台8座,连防守设施也紧跟时代,抹上西化色彩,其水准绝不亚于当时的县城!
面积约1平方公里多的土圩子建成不久,捻军果然前来攻打,高沟商民与地主武装冲出圩门交战,被捻军将士打得丢盔弃甲,然捻军终未能攻入圩内。高沟商品经济因此避免了一场劫难。清宣统三年9月,匪众千余攻打高家沟圩,高沟商民在官军张文明部的支持下,再一次成功地保卫了家园。
年5月日军攻占徐州后,连云港、新浦、沭阳、响水口等地较大的商家,纷纷迁来高家沟圩开业。次年春,日军侵占海属各地城镇,来高沟避难的商家又纷纷出走。本土工商业或迁走,或停闭。年高沟沦陷前夕,部分工商业者又将资产埋藏转移。嗣后,在日伪的践踏下,高沟笼罩在一片乌烟瘴气之中,市面一派萧条。
为了拔除这颗位于淮海抗日根据地中心的“钉子”,年4月,我淮海军区对高沟镇日伪据点发起猛攻。当时,日伪军除了在镇子四隅筑有坚固的碉堡外,还增修旧土圩、设置铅丝围,易守难攻。我军在清扫了外围据点后,首先攻击南门据点。在强大炮火掩护下,数十名突击队员冲向圩壕,架起便桥,用铡刀劈开铅丝网,我主力得以顺利突入,相继扫除四角据点,剩余残敌企图沿六塘河北窜,却被我三面围堵的火力赶入滔滔流水。在对岸我军的枪炮齐鸣中,殷红的六塘河中立即漂起一具具尸体。这就是著名的高杨大捷!
解放战争时期,率先解放的高沟镇一度成为涟水县人民政府驻地。从年到文化大革命初期,高沟镇办起不少集体企业,这些企业大多利用庙宇祠堂与公私合营后的原商家房地产,基本集中于高沟土圩内。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二三产业的迅猛发展,镇区越过土圩子向南、向东延伸,又跨过东六塘河,向河西扩张,并把河西建设成为工业园区。到20世纪八十年代后期,镇区已达4平方公里。与城镇结构、布局的巨变相适应,高沟二桥、三桥相继建成,到“十二五”末,镇区已突破8平方公里,集中居住人口占全镇户籍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老圩子内保存了部分古旧建筑、石板街和几株古树,新区则一例楼宇高耸,街道宽阔,绿树繁花掩映,广场亭台点缀,四围绿野环合。夜晚则灯火通明,广场上群裳舞动,既不乏现代城市的气息,又充满诗酒田园的风光。
(五)
高沟,不仅是涟水县经济的副中心,同时也是与县城相伯仲的文化重镇。
高沟文化的地域特色,首推酒缘文化。数百年来,高沟人无论红白喜事、祭祀活动、节日庆典,还是好友抒怀、饯行送别、接风洗尘、欢娱解乏,坛坛美酒承载着亲情、友情、乡情,滴滴醇香飘逸着高沟人的酒礼和酒德,成就了雅化、诗化的酒缘文化。随着酿酒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的推进,高沟酒的传统酿造工艺成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今世缘酒业则成了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年底,高沟酒非遗保护区修竣并对游客开放,如今已成为饱含酒香、吸引八方游客的4A级景区。
高沟的庙会文化也曾经最具社会影响力。明清时期,高沟镇每年都有几次规模较大的庙会,如农历正月十五的天宫圣会,四月初八的碧霞元君烧香会,五月十三的关圣帝生日会,等等,最热闹的要数三月二十八纪念东岳大帝诞辰的天齐庙会。庙会早上开始,东岳大帝銮驾出巡,仪仗森严,三班六房,文武伺从,旗幡飞舞,僧道乐工,各种功夫技巧、杂剧说部纷纷献艺,至晚方散。届时人山人海,倾动三州府之众前来观赏,而主办的高沟商家的营销额,也数倍于平日。高沟的最后一次庙会是在年。
由庙会文化衍生出来的民乐演奏与戏曲文化,也曾经蜚声周边几个州县。高沟的民乐演奏以僧人、道士和民间乐工为主。清末民初,高沟关帝庙住持清虚和尚,在镇江金山寺挂单时,以谙于音律、精通多种管弦乐器,做了该寺18天方丈。高沟的民间乐工与演艺人员经常到庙里求教、切磋,形成浓郁氛围,演奏水平非常之高。抗战前的某一年,沭阳县举行演艺大会,高沟演出队锣鼓唢呐、笙箫管笛齐奏,韶音婉转,仙乐遏云,技压沭城,轻取头筹。镇内文昌宫戏楼、三元宫戏台及后来的高沟大戏院,是居民看戏演戏之处。高沟人看戏演戏水平很高,清末民初,高沟业余京剧团曾因一出《三盗九龙杯》而力挫专业京剧团,让周边的沭阳城、涟水城、新安镇等地的戏迷们为之倾倒。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沟业余京剧团的老班底还能够演出整场的《武松打虎》《空城计》等传统剧目。文革前夕,高沟业余京剧团的新班底则开始移植新编剧目。文革中排演的样板戏水平也远非寻常城镇可比。
源于商业行会暗语的高沟拆字格,也堪称一绝。连大字不识一斗的高沟人,也能流畅地说出成串的让外地人听得一头雾水的拆字格来。大可以与淮安城的行会卍字相媲美。
高沟的聚财风尚更令人叹为观止。试举上世纪后期几例:年“破四旧”,能从不起眼的几户居民家里挖出大坛银元、多捆人民币!文革期间,生有一趟孩子的一户勤苦镇民夫妇,被人发现他们的床席子下面竟然都铺着大额面值人民币!年末,高沟镇的年末银行储蓄余额在全省乡镇中位列第一,上了《新华日报》!
高沟徽商各姓氏之间联姻历史悠久,其中难免辈分失序,所以,向有“斜亲各叫”之说。而街坊之间遇到矛盾激化时,又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双方只准动手打,不许开口骂。倘若开口骂,势必“出口伤四邻”,就会有人站出来干涉,甚至不依不饶,惹来更大的麻烦。
作为来自徽州商人发祥地、新安画派发源地的高沟人,舞文弄墨、写书作画者人多势众,薪火相传,代有名家。清乾嘉间的汪九成,楷书被名公巨卿推为“淮海第一”,有《九成公帖》传世。清末画家任瑜,尤善水墨人物,长期卖画为生,每幅作品润格5块大洋,如加题词,价増3倍。20世纪八十年代去世的汪海青,长期在福建某大学担任美术教授,于花鸟最为擅长。上海美专毕业的仇拔,神仙画飘逸传神,书法世称“仇体”,擘窠大字苏北第一。当然,最负盛名的,还推著名长篇小说《红日》的作者汪大同——吴强,其生花妙笔展示了气象雄阔、惊心动魄的解放战争历史画卷。
今世缘美酒、众徽商彩笔与高悬的红日,谱写了高沟辉煌的过去,也将映照高沟锦绣的未来!
作者简介:
荀德麟,涟水县人,年3月生,编审,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特聘研究员,苏州大学兼职教授。
国家著名诗人,辞赋家。
荀子嫡传第72代孙。
全球荀氏宗亲会名誉会长。
已出版史志著作、文学著作数十种,其中多种获国家、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省五个一工程奖。其《美好江苏赋》入选大学语文、《杨柳赋》入选《中学生课外阅读文选》,有数十篇碑记、赋作刻碑,近百副楹联悬挂省内外旅游景点。诗词赋作品刊载《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入选《金榜集》、《中华百家赋选》等,并多次在竞赛中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