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书信及邮驿系统的发展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在中国古诗词中,与写信、寄信、收信有关的凄美诗句不胜枚举。
书信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传递和情感表达的一种载体,在中国古代又称为尺素、尺牍、尺翰、书牍、双鲤、鸿雁、函、札、笺,由此又衍生出玉函、瑶函、书札、手札、彩笺等等。古代“书”和“信”是有区别的。“书”指信件,是最古老的称谓,从春秋一直沿用到今天。
纪录片中,互寄家书的汉代秦嘉夫妇。来源/纪录片《书简阅中国》截图
在我国,书信滥觞于商代。殷墟出土的第五百一十三片甲骨,就是一封由殷的边境传至京都的“边报”。考古学家吴汝浩和潘悠两位先生在考证后断言,这是“侯伯和大将军报告方国入侵的”。可见,从殷商时代起,我国就开始以文字的形式来传递军事信息。
汉以前的书信,多为官方的政务公文传递,许同莘在《公牍学史》中写道:“凡书于牍者,其事皆公事,其言皆公言。”没有个人情怀的吐诉,只是些“陈政务以进君主”的陈词滥调。东汉时期,随着纸的发明与普及,书写工具的日趋完备,书信逐步向社会中下级普及。到了20世纪20年代,随着白话文运动的兴起,白话书信出现,进一步促进了书信大众化。一直持续到20世纪末,近代中国书信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辉煌发展历程。随着有线电话在中国的迅速普及,书信,这种曾经异地沟通的唯一方式逐渐被冷落。
影视剧《甄嬛传》中,果郡王的家书。来源/电视剧《甄嬛传》截图
小人物的生命体验
在交通不发达、通信不方便的时期,无数的思念、关心和嘱咐都诉诸笔端,纸短情长,缱绻情思,遥深寄托。一封封书信经过长途跋涉来到收信人手中,被拆封、阅读和珍藏。一封书信,一段历史,书信背后,沧海桑田,风云舒卷,离合悲欢,上演了多少动人的故事,蕴含了多少历史的信息。通过书信上的文字,我们能够走近古人,而他们的声音穿越了时光,仿佛就在我们耳边,他们的牵挂也与我们无异。
鸿雁传书,遥寄相思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在车马慢、书信远的年代,有情人分隔两地,相距千里,只能通过书信传达思念之情,以解分离之苦。
①陈云贞致范秋塘家书(节选):思君十二,回肠九折
妹云贞端肃敛衽再拜,致意秋塘哥哥安履行:忆自枫亭分手,弹指十年。远塞羁愁,空杯岁月,长门幽恨,莫数晨昏。然母亲膝前,儿女团圞,尚可宽慰。哥哥只身孤戍,依人作计,谁与为欢?问暖嘘寒,窥饥探渴,凉凉踽踽,未知消受几许凄其?贞虽不能纵万里之身。续一夕之好,而离魂梦断,常绕左右矣。思君十二,回肠九折,岂虚语哉……
相隔万余里,忽东忽西,萍踪无定。空致鱼书,未瞻雁足。即有薄裹微资,亦不敢径行远寄,恐蹈故辙,转使空函莫达也。去春有查办回籍恩旨,惜未能被及。然此后机缘,大有可望。十年期满,定遇赦归。诸凡随遇而安,耐心以守。鸾台珠浦,我两人终无团圞时耶?
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中国传统家书展”展品
这是乾隆年间的才女陈云贞写给丈夫范秋塘的一封家书,在清代就被收入多种书籍,在民间亦广为传抄,洋洋余言,并赋诗六首,款款深情,溢于言表。关于这封家书的作者,学术界有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陈云贞是江苏淮安人,“淑而多才,擅长笔札,工吟咏”。其夫范秋塘因忤逆获罪远戍伊犁。另一种意见认为,陈云贞即清代著名弹词小说《再生缘》的作者陈端生(一)。其夫范菼即范秋塘,因科场案充军伊犁。嘉庆元年()颁诏大赦,范菼获归,未至家门,陈端生已去世。
②邓颖超致周恩来:情长纸短,还吻你万千
来:
正以你为念,接到泰隆信,知你昨夜睡眠好,不曾受日间多人谈话的影响,悬念着的心,如一释重负,而感到恬适轻松!
真的,自从你入院,我的心身与精神,时时是在不安悬念如重石在压一样。特别是在前一周,焦虑更冲击着我心,所以,我就不自禁地热情地去看你,愿我能及时地关切着你的病状而能助你啊!
现在,你一天比一天好起来,而且快出院了,我真快活!过去虽不应夸大说度日如年,但却觉得一日之冗长沉重——假若我未曾去看你的话。我希望这几天更快地度过去,企望你,欢迎你如期出院。我想你一回来,我的心身内外负荷着的一块重石可以放下,得到解放一番,我将是怎样的快乐呢!
明天不来看你,也不打算再来,一心一意地在欢迎你回来,我已在开始整洁我们的房子迎接你了。现仅提你注意,出院前定要详细问下王大夫,以后疗养应注意的各种事项,勿疏忽为盼!
白药已搽了么?是否还分一点留用?我拟明晚去看乃如兄并送药给他。情长纸短,还吻你万千!
颖妹手草
七·七前夕
在战火硝烟的考验中,周恩来和邓颖超演绎了一段人间最浪漫的爱情,让我们后人称道与艳羡。年6月下旬,周恩来患病住院,从这封信中,我们能感受到妻子邓颖超对丈夫病情的担心着急,也能感受到她因丈夫病情好转而激动高兴。邓颖超最后还不忘提醒周恩来询问医生出院前能否下地走动,体现了她对丈夫无微不至的关怀。革命者的浪漫,大概就是这样的吧!
③张焕光致陈素秋情书(节选)
致秋:
秋,别离了半月多,你问我感觉到什么,需要些什么?秋,与你一样,无时不挂念看你,需要看你。而且我常常在想,我俩都在工厂里,在同一岗位上,当汽笛声响了,我俩影子也不会离开,走到车间,同在铁流面前,红光照耀看我们,我们戴上深色的眼镜,注视着钢水的奔流,为争取质量的提高,为创造新的记录,我俩共同努力,我们像钢铁一样的坚强。工作完毕了,我们一步也不会离开,到我俩欢喜到的地方去。这里,有我们的家,钢铁之家,我们可以安逸的得到休息,这是我们一生的共同事业。我们的力量结合看,学习学习再学习,提高我们的理论水平,以取得到更大的成绩。女技术员、女炼钢工程师是多么动听的称号,不单是你感到无限的光栄,我也会感到骄傲。我们有幸福的生活,我们将会感到更温暖,更可爱……(.7.30)
张焕光和陈素秋从至年互通书信,共封信、万字,已经装订成60本。两人从十三四岁懵懵懂懂的少年,到风华正茂、青春四溢的青年,你来我往,书信传情,历经12年爱情长跑终成眷属;风风雨雨半个多世纪,互敬互爱,相敬如宾,携手一起慢慢变老,娟秀的文字见证了一段爱情佳话。
舐犊情深,谆谆教诲
无论身在何处,亲人的牵挂总是如影随形,一句句叮嘱通过一封封家书传递。既有添衣加饭、注意休息、按时吃药不厌其烦的絮说,也有循循善诱的人生教导。
①傅雷家书:做面“忠实的镜子”(节选)
长篇累牍地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闲话),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敲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
《傅雷家书》年版封面
有人说,傅雷家书是一位中国君子教他的孩子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中国君子。诚然,上面段话道出了傅雷坚持给儿子写信的原因,他在用自己的方式为孩子的提供正确的人生航向,可见一位父亲的用心良苦。从傅聪年去波兰读书开始,到傅雷夫妇双双自杀身亡,12年间,傅聪与父母都保持着通信。这样一对严父慈母,与孩子分别的十多年中,用字句架起桥梁,让远隔重洋的家人能够紧密相连。
②梁启超写给孩子们: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孩子们:
(节选)今在学校中只有把应学的规矩,尽量学足,不唯如此,将来到欧洲回中国,所有未学的规矩也还须补学,这种工作乃为一生历程所必须经过的,而且有天才的人绝不会因此而阻抑他的天才,你千万别要对此而生厌倦,一厌倦即退步矣。至于将来能否大成,大成到怎么程度,当然还是以天才为之分限。
我生平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他则甚?着急他则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这点精神。
爹爹
年2月16日
写这封信之前,梁思成给父亲梁启超写了一封信,他已经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了三年,觉得自己每天都在画图绘制,担心自己会成为一个画匠,而不符自己当年的理想。梁启超用曾文正的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来告诫孩子们不用去想将来的成就,只要现在努力耕耘,必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③庄严致女儿庄小羽
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中国传统家书展”展品
小羽你好:
爸爸年3月18日收到妈妈和你的来信,爸看了很高兴,看了多遍。吃完饭去洗澡,回来立刻给女儿写信。爸爸十分想你们,医院去,大夫给打针,现在好了。
爸爸在盼你们来上海,气温16℃,马路上车、人很多、都穿裙子。爸到外滩照了相,要给女儿邮去,你看一定会笑,爸在上海体院没有吃酒光吸烟。望女儿听话,8:30睡觉,认真看书,爸爸回家看你是不是长高了,问各位老师好。
爸爸年3月18日12:15
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中国传统家书展”展品
女儿好:
爸爸时时想妻子女儿,每周2、4、6给妻子、女儿写信。女儿听爸讲故事,乌龟兔子赛跑,谁第一。爸爸一直收听女儿唱好爸爸、坏爸爸歌,年3月31日至年4月1日,看到阳光、树长叶、花都开了,在外面晾被、衣服,天气越来越好。年4月1日气温12℃,爸爸15点去看体操比赛,都是4、5、6岁小朋友,刻苦成才,女儿要刻苦学钢琴,成大树。
鸡亲鼠(爸属鸡,女儿属鼠)
爸爸年4月1日
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中国传统家书展”展品
女儿好:
女儿看年4月9日6:30分电视铁臂阿童木吗,爸爸看了。当女儿看年4月11日七巧板节目时爸爸已来杭州。在杭州爸爸给妈妈、女儿写信。年4月9日下雨,年4月10日阴天,气温19℃。
爸爸听说女儿在幼儿园跟小朋友打架,女儿哭了,爸爸好心疼。小朋友打女儿,爸爸回时来幼儿园说小朋友。爸爸好想女儿。年4月7日,爸爸上百货商店给女儿买了好多衣服、裤子,妈妈的衣服,收到吧。爸爸要给妈妈、女儿买鞋、裙子。女儿要8:30分上床、睡觉、刷牙,太阳出来要去幼儿园,星期一要升旗,女儿是升旗手。女儿每天要洗脸,一周洗一次澡,好好吃饭,等女儿长高,爸爸回时看不认识了。
爸爸年4月10日11:50
这里展示的是3封特殊的家书,用数字、图画和谐音写成,是庄严在上海出差期间(3个月)写给正上幼儿园的女儿的,表达了对女儿的关爱和浓浓的思家之情。
峥嵘岁月,再忆故友
①余光中致流沙河
流沙河兄:
很久没有写信给你,但是常在念中,跟维梁见面,也常谈到你年底,香江之会缘悭一面,至今憾恨。两岸交流日频,我的朋友十之七八都已回过大陆。内地邀我回去开会,前后也有多起,但我实在事忙,更因近乡情怯,终未成行。四十年前挥别大陆的,是一位黑发少年,今日回乡,真是羞将白发对华夏的青山。若是见到往昔亲友,老态相向,情何以堪?福建作协去年曾邀我回闽赏中秋明月,今年9月柯灵先生八十大寿,也召我去沪同贺华诞,均一再蹉跎,未能去应命。
……
这一学年(今年8月至明年7月)我是纯教书。下一学年我就休假一年:我们的规定是,正教授教满7年后,始得有薪休假一年。我是6年前由港来中山教书,所以明夏起终得歇一年了。那时,我必可回乡一行。我或会回南京(出生地),厦门(原籍,且读过厦大),常州(母籍),并去北京(为了文化乡愁.为了过黄河,登长城),但我必定回去一探的,是四川,必当见君。希望那时也能一访成都。
故国水灾,成都一带似未波及。桑德保诗云:一块铁砧,禁得起多少铁锤敲打?想起中国,令人心伤。匆此即颂
秋安
弟光中拜上.10.6
余光中生于南京,9岁因战乱而逃离故乡,后来又辗转避难于重庆。在巴山蜀水深处,余光中度过了中学时代,地道的“川娃子”,他曾说:“在海外,夜间听到蟋蟀在叫,就疑心是四川乡下听到的那一只”。年,流沙河通过《星星》诗刊,最早将余光中和他的诗介绍到了大陆。此后,流沙河连续出版了专著《台湾诗人十二家》《隔海说诗》及《余光中诗一百首》,在大陆传播台湾诗歌、传播“光中兄”的诗文。二人书信和往来也越来越密切,成为“好兄弟”的同时,也成就了两岸文坛的一段段佳话。流沙河那首《就是那只蟋蟀》与余光中的《蟋蟀吟》正是见证。
师恩难忘,无以为报
①毕业生陈琪写给张桂梅的信:
您知道吗?看到您日渐苍老的背影我的内心很心疼。
其实这三年您做了很多,可太多是我们这个叛逆年龄无法理解的。您默默付出了太多太多,甚至有时还被迫承受我们的怨言。您知道吗?您是第二个在我拼命熬夜时告诉我别熬了早点睡的人。(因为第一个是我母亲)高三的无数个日夜有您陪伴胜似千杯牛奶万碗鸡汤。
②一位八旬老人在教师节前给支月英写的感谢信:
尊敬的、亲爱的支老师:你好!
值此教师节来临之际送上我简短的祝福:
鲜花一束情谊深,纯洁友谊在于诚。
坚守岗位人人敬,全国传颂支月英。
你在我地执教40多年。你的坚守、再坚守,绚烂了三代人的童年,花白了你的青丝。我今年80岁,是世居本地的村民。我的子女、孙子女、曾孙女都是你的学生。亲眼目睹了你的一步一个脚印,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多次受到习总书记和国家领导的接见,成为了全国教育工作者学习的榜样。你的光辉事迹一时表不尽。我为你写首小诗:
千辛万苦育新人,千家万户把你夸。
千言万语道不尽,千桃万李满天下。
白洋人李衍谓拙笔
年9月8日
四十多年的时间里,支月英已经帮助一千多名学生走出大山。教师节前夕,村里一位八旬老人特意赶来,给支月英送来了一封信,支月英教了他的子女、孙子女和曾孙女三代人。老人为她写了一首小诗:“千辛万苦育新人,千家万户把你夸。千言万语道不尽,千桃万李满天下。”
家国集体情感记忆的构成
书信既是个体生命“小历史”书写的切口,又是民族、人类共同情感表达的媒介。书信是私人的、个性化的,是传达特定个体生命体验的媒介,不是公共文化的载体;同时,它又是超越的、普适的,能够消弥时空、民族、文化间的隔阂,是一个民族乃至全人类集体情感记忆的重要构成。个人的活动是在时代的舞台上得以展现的,挖掘书信背后的人物故事和历史细节,能够窥探个体与时代的沉浮。
家国情怀总是浓
①林觉民《与妻书》:不负天下却负卿(节选)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悲啼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年4月24日,广州起义前3天,林觉民怆然写下一封信,与妻子作别。这篇家国大爱与儿女私情对冲,慷慨悲壮与缠绵悱恻交集的诀别信,便是令后人读之无不动容的《与妻书》。他用最深情的文字,谱就一阕痛彻心扉的千古绝唱。这凄美悲壮的音符,歌尽顶天立地的家国情怀。
②李征明致父母家书
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中国传统家书展”展品
父母亲:
久未来信了,谅家庭一切均好,前天发下津贴之后,儿随时买了数本书籍以便阅读,又寄数本回家,谅已收到。最近家中又接到旻兄(排行老大的李旻,长兄)和智弟(排行老五的李智,四弟,当时也已参军,后赴朝作战)之信否?我已时间很常未收到过他们的信了,谅定也没有什么可以告诉的。昀弟(排行老四的李昀,三弟,当时在睢宁县城工作,后也报名入伍准备赴朝作战,母亲赶到部队送行并嘱托他带口信给在朝的两个儿子,希望他们不要焦念家中,部队领导因了解到其已有两兄弟在朝作战,命令其脱去军装,回到原单位上班并照顾父母。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读书)又写信回家否?上次我曾给他一本日记,未见回信,想念祥弟(应是远房李氏兄弟),现在他思想上是否进步?个人态度怎样?只好尽到我们能力帮助,一切在于他的主观努力,也不必过于将时间都发在他身上,但我希望他进步,表示一种进步态度,青年人要找到光明前途,惟一参加革命工作和各种建设上去,和参加组织更是重要的政治生命。二姐现在有哪些进步,我希他要好好学习文化和政治,大姐(即排行老二的李昳,长姐)最近写信回家否?我曾去信过,未见回信,现在我在此一切均好,学习也很紧张,没空写信回家,请原谅。
书名数目:(寄回之书是分成四扎寄的)
1、农村办学经验。
2、一个办农民文化班的报告。
3、小学教师实际参考资料
以上三本是送给父亲教学参考用的
4、儿童写话课本一二年级上下期共四本。
5、捉放美国兵。这五本是给三个小妹分读的。
我自己也买了数本,如团章讲话、团结在和平旗帜下和青年团向团员要求些什么、毛泽东思想与作风等书籍(共计叁万余)以求进步,如收到,请来信。
再告敬祝
春安
明儿上
.3.21
③李征明给小妹的手绘信
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中国传统家书展”展品
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中国传统家书展”展品
(释文)亲爱的小妹:你怎么不给我写信,我很希望你给我写信,报告你的学习情况,让我好高兴。你也可将你的最喜欢的事情告诉我,关于家里一切情况的也好告诉我。上次我寄30万去大哥处,要他给你买钢笔和文具盒,你高兴吧!也不知大哥是否能办?直得现在他还未给我回信,还不知收到没有。你也不要伤心,只要你好好学习,我今后准备送你们去读女子中学,你愿意吧!你要和三姐团结好,不要闹意见。还要帮助其他同志学习,并要帮助妈做活,不要磨人。在学校里要听老师的话,做一个好学生。我在朝鲜一切都好,不要挂念我,我要努力学习,积极工作,坚决杀敌,争取立功,使得全家光荣。现在我已戴上祖国人民赠送的勋章了,你看见恐怕也很高兴吧!我正在争取戴上勋章回去见毛主席。你说好吧!再谈。
你的哥哥征明(敬礼)
.3.25
李征明,年生于江苏省原宿迁县侍岭乡(现宿迁市宿豫区侍岭镇)李小圩。年入伍,年赴朝,在24军70师团教导队任文化教员,荣立二等功。年6月牺牲于朝鲜,时年23岁。
李征明生前写给父母和兄弟姊妹的6封家书有幸保存至今,使我们得以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字里行间体现了他对新中国的热爱和拥护,以及对家人的挚爱和眷念,家国情怀扑面而来。家书不仅用文字,还配有许多图画,显示出书写者的才华和意趣。
③年双华、向敏、比华、张瑛、甦华、瑞瑛致爸爸妈妈
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中国传统家书展”展品
(节选)在这异国他乡,在这中秋之夜,更使我们想起童年的往事、父母的恩爱、祖国的亲人、故乡的明月……凝望异国中秋夜空,淡淡的薄雾笼罩着整个天空,空中一轮明月,大而无光,这就像我们此时的心境,欢乐而又蒙上一层乡愁……我们六个人一致决定从十月份起,每月给爸妈寄一百美金,以表儿媳们的一番心意,也使你们能分享一下我们的劳动成果以及美金带给我们的欢乐……但是我们寄钱是有条件的,为此我们经商议,特向父母提出以下几点要求:
(1)爸爸必须尽早退休。从爸爸的来信得知,放假一个月都没有很好地休息,还要操劳学校里的事,连写信给我们都说没有时间,这真令我们担心……
(2)妈妈应早的入院治疗好疾病。从爸爸和姐姐的来信中,知道妈妈的病还不稳定,前阶段还有恶化,这使我们念念不已……
(3)家中最好请个亲戚来打理家务了。因为家中有很多事情要做,买菜、煮饭、清洁卫生等等……
(4)爸爸妈妈清贫勤俭一辈子,我们总担心寄回去的钱你们舍不得用而蓄起来。所以,我们规定寄回去的钱你们一定要尽量用,一天的吃用要在拾元左右,不得少于八元……
以上各点恳求爸爸妈妈知照履行,敬请哥哥、嫂嫂、姐姐、姐夫督促汇报。不得有误,以免伤害我们的一片孝心和诚意,以免失去我们寄钱的意义和作用……
这是一封在中秋之夜写自异国他乡的家书,把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描绘得生动感人。80年代初,刘寿强先生的三个儿子和儿媳先后赴美国留学,他们通过艰苦的劳动和勤奋的工作站住了脚跟。为了让辛劳了大半辈子的父母亲安享晚年,六个孩子决定每月给爸爸妈妈邮寄一百美金,并与爸妈“约法三章”,尽早退休,享受晚年生活,并请哥嫂、姐姐督促汇报。
总结:从书信的字里行间中,我们读到了革命先烈抛却个人幸福舍身赴死的信念,前线战士对新中国和家人的拥护和眷念,身在异国他乡游子对于祖国亲人深深的思念……家与国是不可分割的,没有强大的国,哪来幸福的家!
来自陌生人的善意
书信不仅限于爱人、亲人、朋友等熟人之间,来自素不相识之人的问候和关心亦是饱含深情,这些不期而遇的美好温暖了时光,照亮了前行的路。
①一位阿姨写给消防员的信:
帅哥你们好:
今天是团圆的节日,每逢佳节倍思亲,你们想家了吧。68年的我也可以称是你们的阿姨了。今天阿姨代替你们的妈妈,烧两个家常菜给你们吃,今天虽然没有家的温暖,但是让你们吃到家的味道。我老公在工地上班,昨天下班从山上买只土鸡,我是安徽人,烧的口味不知道好不好吃。我在煤气上做的,放到电锅里的。千万别吃凉的,别把你们吃坏了。我在厂子上班,发一箱月饼。今天的节日,阿姨特别高兴,这是我的心愿,14亿人民为你们骄傲,为你们自豪,你们辛苦了!
希望你们不要找我了,我是个普通的打工人。
阿姨
年9月10号
在宁波打工的安徽籍阿姨在中秋节那天,烧了两大锅热气腾腾的家乡菜悄悄放在北仑新矸消防站门口,同时还有一封令人动容的信。
②白血病男孩父母写给捐献者的感谢信:
您给我们家带来的绝对不仅仅是这些,您不仅给我儿子带来了全新的生命,也让我们家看到了对未来的希望和世界的温暖,您以崇高的精神,博大的爱心,让我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也让我感受到人格的高尚。
……
感谢您给了我们这个普通的家庭一个全新的希望,也感谢您给了我们一个光明的未来,我们全家对于您的感谢之情,无法用言语诉说,最后,希望您能够在以后的生活中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全家幸福,我们也会教导孩子成为像您这样一个对社会有贡献、对他人有爱心的人。
感谢!感谢!感谢!……万分感谢!
③航天员刘洋出征前写给孩子们的信
亲爱的孩子们,现在尚未明确自己的梦想,并不可怕,也不必慌张,慢慢成长,终会发现心中挚爱。但亲爱的孩子们,实现梦想的道路绝不可能一帆风顺,不要怕困难,不要怕挑战,不要怕失败。困难就像纸老虎,你强它就弱,要有勇气打败它。
心定磐石之坚,行有日月之恒,虽然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孩子们,记得读书,运动,记得守时,自律,养成良好的习惯,它将是你一生的挚友,是你实现梦想的助手,让你们一生受益无穷。
从前车马慢,书信远,鸿雁尺素寄深情。在几千年的中华历史长河中,书信一直是连接彼此、表达情感的最美形式之一;现如今,通讯科技信息发达,沟通不再是障碍,写信、收信、读信这种最朴素的情感纽带和交流形式,愈发显得弥足珍贵。
参考文章:
于省吾:《殷代的交通工具和馹傳制度》,《东北人民大学人文科学学报》年第2期。
马增芳:《书信探源》,《文史知识》年第9期。
马增芳:《信、书信小考》,《文化史知识》年第6期。
关月:《中国书信简史》,《艺术品鉴》年第2期。
姚刚:《〈书简阅中国〉:传统书信文化的当代传播》,《电视研究》年第12期。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作者:安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