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北京人说出两家书店的名字,脱口而出的便是“新华书店”、“图书大厦”。国营书店,是行业的基石,老百姓心中的口碑。然而,在互联网和新冠疫情的双重冲击下,“老字号”也不得不做出“新思考”,转型升级,拓展业务,才能优质生存。
年,北京市新闻出版局推出对国营书店“转型升级”的扶持政策,助力国营书店“破局”,擦亮了昔日的“金字招牌”。
中关村图书大厦
“百万学子大书房”
位于北四环西路的中关村图书大厦上下三层,卖场面积多平米,精选上架图书20多万种,是北京四大书城之一。一进门,迎面墙上挂着的,由中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在百岁之际题写的“百万学子大书房”正是这家书店的特色与定位。
由于地处教育资源丰厚、科技创新力量蓬勃的海淀中关村,这家书店即使在平日里也有不少前来买书、看书的顾客,与当下很多门庭冷落的小型书店比起来,这里的读书、学习氛围浓厚得令人欣喜。
然而,中关村图书大厦的新闻发言人陈剑告诉记者,体量庞大的图书大厦也有“大”的难处:一方面网上购书正在成为新的消费习惯,网购图书的折扣力度是让实体书店望尘莫及的。对于一些知名的电商平台而言,图书可能只是其流量的导入口,“书赔本儿卖都可以,因为靠书聚拢的目标客户还会在线购买其他商品。这是实体书店做不到的。”
另一方面,作为国营书店,撇开人财物等负重不说,书店的定位必须是大众向的,“我们不会有富丽堂皇的装修,网红打卡的造型,我们要让推开门的每个人都‘敢进’、‘能进’,这是国营书店的道义所在。”陈剑说,“比如春节期间,我们24小时营业,是要让寒冬中有需要的人可以推门就感受到一份温暖;比如我们鼓励老年人读书,持老年卡可以打折,是为了让他们的生活更丰富;比如我们几乎所有的上架书籍都可以自由取阅,不会‘非买勿拆’……这些做法当然都是推高成本的,但我们更看重社会效益,看重顾客的需求。”
扬长避短,再谋发展,去年中关村图书大厦做了一系列转型升级的尝试,走出了一条“书店+”的新路。书店率先对其核心业务——“书”的选品、陈列、布局进行了调整与改进:适逢中国共产党建党周年,书店在一层主厅最醒目的位置推出“阅百年光辉历程,启时代远航篇章”主题区,宣传展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等百部红色著作。
二层推出别具特色的“国学馆”,从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到钱穆先生的《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让日趋文化自信的国人更加了解中国。
三层则真担得起“百万学子大书房”的美誉。从小学生到研究生、学者,全年龄段、全学科的当红教材、教辅都可以找到。这里的工作人员凭借丰厚的选品经验让这一层的图书格外值得信赖,即使按照在校年级、学科“盲选”教辅材料,都绝不会出错。
除了过硬的书品,中关村图书大厦还尝试着给书店做各种“加法”:全新打造的特色小舞台,给了孩子们周末展示才艺、读书分享的空间;图书漂流驿站,在绿色环保理念的支持下,把爱读书、爱分享的种子埋进了小朋友心中;扫码购、会员购等服务让选书、结账可以线上进行,方便便捷;五花八门的文体用品、学习设备则让顾客能“一站式”买齐开学所需……
陈剑说,去年的转型升级确实给书店带来了更好的效益,这也多亏了北京新闻出版局的专项资金扶持,有了政策的助力和政府的支持,国营书店才有了求生存、谋发展的可能与希望。
永源路新华书店
精准服务才是校园书店的出路
比起“大而全”的中关村图书大厦,位于北京建筑大学大兴校区内的永源路新华书店,是一间“小而美”的校园书店。书店位于现代化的大学图书馆一隅,透过落地玻璃窗眺望,窗外碧池垂柳、喷泉灵动;店内山脊型的书架搭配云朵状的顶灯,相映成趣;临窗的阅读区和咖啡开放区舒适安逸,而不远处的书架上分门别类地摆放着党建、人文、外文、建筑等不同科目的书……
这间书店的负责人金龙说,新华书店是被北京建筑大学“请”进来的,虽然偌大的校图书馆内藏书众多,但却缺少喝茶聊天的闲适和读书分享的可能,而新华书店正是很好的补充。
作为一间校园书店,这里只有多平米,上架图书不过多册,所以其经营之道当然不能只靠“卖书”,“还要看这里的学生、老师、院系需要什么,我们就根据自己的专业、渠道去尽可能多地为他们提供服务。”
书店于年10月开业,从开店之初就不断感受到新冠疫情带来的干扰,如何困境求生一直是金龙面对的问题。去年,书店增设了自动查询机,老师、学生需要什么书都可以在线查询、提出要求,然后由书店代为进货,这样就能在不囤积大量图书的情况下,精准地满足每一位读者的需求。
书店内还设立了“新华时间水吧”,让大学生们可以在此喝喝咖啡,看看风景,交交朋友;而一些周边产品的开发,从杯子到文具,则是希望“新华”字样的文化加持能越来越被大学生所认可,让他们的日常多沾染一分“文气”。
“坦率地说,在实体书店普遍经营不易的情况下,做校园书店是更难的,再加上疫情的影响,真的让人很难看到希望。幸亏有政府的扶持资金补贴,要不然,我们好多的转型升级想法和服务都是无力实现的。”他说。
金龙说,开业以来一直有个问题让他感到困惑不解。“我发现大学生其实是不爱读(闲)书的。他们有时候会在店里点杯咖啡自习,看一些考试用的专业书,或者就是玩玩手机、刷刷视频,很少有人去书架旁选本书,认真坐下来读一读。”他说。“但这似乎也让我明白了校园书店存在的意义。读书不该只是为了考试,读书应该是生活才对。我想,也许有了校园书店,让他们能离书近一点儿,更近一点儿,才会慢慢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吧。”金龙说。
为此,他很贴心地每月都去查询最流行的图书排行榜,然后给店里进书换品,希望能以此吸引这里的大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也许,改变就是从一次不经意间拿起一本书开始的。
作者
KK
图片
Alfa
文章来源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4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