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L是我的朋友,他有cm的身高,玉树临风、气宇轩昂,内心却异常柔软。他与我年纪相仿,如今40出头,却已经有了十多年的支教经历。在工作之余,他频繁在西南地区的贫困山区支教,他给我讲述的三个支教故事,让我感动不已。你也来听听吧。以下,我会用第一人称进行转述。
故事一:我只有一支铅笔,我没有文具盒,也没有爸妈
年,我去了四川省巴中县的一个乡村小学支教,这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当时刚好赶上过年,我们在去支教之前,采购了不少书包和文具盒,带给孩子们当礼物。从高年级到低年级,挨个班去分发。但是发到一年级最后一个班的时候,文具盒和书包都不够了,当时发生的一件事,让我过了很多年仍然记忆犹新。
文具盒只剩一个了,还有十几个孩子没能拿到,很多孩子都在忙着争抢,唯独坐在教室角落里的一个六七岁样子、个头也不高的小女孩纹丝不动。我觉得很奇怪,于是就走上前去蹲在她面前问:“小同学,他们都在争抢文具盒,你为什么不抢呢?你不想要文具盒吗?”
这个女孩回答道:“我当然想要啦,我从来都没有文具盒。我爸爸去世了,我妈妈跟别人走了,我跟着奶奶一起生活。我们家条件不好,没有文具盒”。说着,她把她的小手伸了出来,手心里躺着一小截铅笔,她说:“我只有这一支铅笔,如果我有一个文具盒,这支铅笔就不会丢了”。
听她说完这句话,我的眼泪当时就止不住地流了下来。我把这孩子抱了起来,我觉得孩子太不容易了。我觉得不是只有我们的孩子才是我们的孩子,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孩子都是我们的孩子。之后,我们又去找地方买了很多文具盒、笔和书包,回来送给孩子们。
故事二:我们学校没有灯
这个故事发生在年我去贵州正安县调研的时候,这个地方条件很艰苦。开车进去需要走盘山路,很不好开,非常危险。当时有大雾,能见度很低,开车走过去足足花了十几个小时。
到了住地安顿好之后,我步行走到学校去。这是一个新修的完小,但我走进去却发现学校的教室里是没有灯的。我觉得很奇怪,就跑去问校长,学校里没有灯,那孩子们怎么上课呢?
校长说,孩子们早上一般五点多钟就要起来,天蒙蒙亮的时候打赤脚,走几个小时的山路来学校上课。中午吃完饭之后,孩子们再上一小会课,在两点钟左右就要离开学校往家走,赶在五点多天黑之前到家。
我在那个学校留了一段时间,发现虽然校舍是政府拨款新修的,但是他们的生活条件很差。孩子们的衣服总是脏兮兮的,午餐在学校吃的是白米饭团,有时候会有一点点咸菜佐餐。
我在学校发现的唯一一盏灯,是老师办公室桌子上面的一盏灯,灯上面有产地和生产日期,我看了看,这盏灯应该年重庆生产的。一盏灯用了10年,老师除了平时批改作业,都不舍得用它。
当时我感慨万千,我们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很难想象贫困山区的孩子过的是怎样一种生活。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我在路上遇到过一个三岁左右的小朋友,带着一个比他更小的孩子。两个人手里半提半拖着很重的塑料袋,帮家里干活。看到我们来了,他们马山在路边立正站好,放下东西给我们敬礼。
他们的举止,可能就是大人们教的。家长们告诉他们,这些有车的人来我们这里,是来帮助我们的,所以要尊敬他们,给他们敬礼。
那个年代,很多乡村里随处能看到刷在墙上的口号,有“教育是我们改变命运的唯一方法”,也有“再穷不能穷教育”。每当看到这些口号,我心里都是五味杂陈,教育啊!孩子啊!
故事三:我盼着你来,我不想你走
最近我去重庆荣昌镇上的完小,看了看那里的孩子。一个班33个孩子中,有27名留守儿童,10人左右父母离异,2人的母亲去世,太可怜了。很多人就是孤儿的那种状态,你盯着他们的眼睛看,就能看得出他们最缺的不是别的,而是爱,缺爱。
开始我以为只有一个班是这个情况,没想到了解情况之后发现,几乎每个年级都有类似的情况。有固定支教团队的小学,在孩子们知道老师快要来的头一天晚上,他们几乎睡不着觉,第二天一早就跑到村口那个地方等着老师。
一旦他们看到老师的身影,就会迫不及待地一拥而上,把自己的成绩单拿来给老师看,跟老师说自己一直在努力拼命学习,有了什么样的进步和收获。
而每当老师要离开的时候,孩子们会冲上来抱住你,大哭不止,从他们的拥抱中,你能清晰地感受到他们有多么缺爱。打个比方,就像你拿着一瓶饮料咕嘟咕嘟喝完,明明瓶子里已经没有饮料里,你还用嘴巴拼命地吸,直到瓶子变形,发出声响。
孩子们就会陪着你走很远很远的山路,就舍不得你走,眼巴巴的看着却什么都不说,那种真挚的感情,那种绝对的信任,真是一言难尽。
到这里,好友HL的三个故事我都转述完成了。不瞒你说,敲击键盘的同时,我的眼泪一直在眼眶里面打转。如果有机会,如果有能力,你愿不愿意帮一帮这些偏远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呢?你愿意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帮助他们呢?来评论区聊聊吧。
长按点赞,一键三连,鼓励我多多创作教育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