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有那些特征 http://m.39.net/pf/a_4530121.html
冀域制瓷历史悠久,其中邢窑、定窑和磁州窑是其优秀代表。
冀域陶瓷的萌芽时期
陶器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一项重要发明,也是新石器时代开始的重要标志之一。考古资料表明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冀域出土陶器的新石器文化遗址主要有武安磁山遗址。年发掘的武安磁山遗址将华北地区早期新石器文化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磁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相对来说种类较少,造型简单,以小件器物居多,胎质粗糙,器物表面多为素面,烧制温度低,带有明显的原始性特征。尽管如此,它证明了古磁州是我国陶器生产的发源地,开创了华夏陶器之源,为以后烧制精美的陶器奠定了基础。
夏商周时期,随着王朝的建立,手工业生产有了长足发展,陶瓷业也开始成为社会专业化生产的独立部门,烧制水平有了明显的进步。这一时期出现了原始青瓷。藁城台西商代遗址出土的青釉尊,是目前冀域发现最早的原始青瓷,冀域开始进入烧制瓷器的时代。
冀域陶瓷的发展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从3世纪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到6世纪末隋朝统一全国,经历了近4个世纪时间,期间分裂、混乱不断,但由于各族人民经济、文化的相互交流,实现了民族融合。同时经济的发展为制瓷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青瓷的烧制日渐成熟,显示了较高的水平。冀域早期青瓷窑址的考古工作中,贾壁窑和邢窑都发现了北朝时期的瓷器标本资料,出土的陶瓷器反映了当时冀域陶瓷业的烧制水平,其主要表现为青瓷自成体系、白瓷诞生。
北朝时期,冀域青瓷烧制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并自成体系。贾壁窑和邢窑都发现了北朝时期的青瓷标本。器型主要有碗、盘、杯、壶、瓶、罐、盆等。
贾壁窑开创青瓷先河。北朝贾壁窑的创烧开创了磁州窑烧制瓷器的先河,它主要烧制青瓷“其胎色青灰,釉色呈青褐或青绿色,具有青瓷固有特征,其胎体厚重、件大而不变形。瓷质分粗胎与细胎两种,粗胎胎色青灰,颗粒较粗,多有黑色斑点,远未烧结,胎面上施青褐色釉多。
细胎胎色灰白,胎质细赋、瓷化良好,胎面施以青绿色透明釉。”由于水源不足,交通不便,隋朝以后贾壁窑停烧。内丘、临城境内邢窑已发现具有北朝风格的青瓷标本,邢窑北朝的青瓷有粗胎瓷和细胎瓷,但瓷器造型较单一,装饰也简单。
临水窑完成青白瓷过渡。这一时期另一个突出成就是白瓷诞生。白瓷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为中国制瓷业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发展前景。考古资料显示,白瓷创烧于北朝时期,临水窑、邢窑都有白瓷标本出土。临水窑青瓷除保留贾壁窑的青瓷特色外,它的胎色为灰白,釉色为青黄,施化妆土之后釉色呈黄白色,已明显向白瓷过渡,它完成了磁州窑由青瓷向白瓷的过渡。
邢窑开创白瓷先河。邢窑在烧制青瓷过程中,制瓷工匠将含铁量低的釉料用在白色胎体上,制造出了白瓷釉,白瓷也就应运而生了。瓷器呈现出白中闪青绿的颜色,与白瓷非常接近。这种在青白瓷之间的瓷器被学术界称为早期白瓷、原始白瓷。这些原始白瓷虽然在颜色上面程度不高,但已具备了白瓷的基本特征。邢窑白瓷的创烧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打破了青瓷独大的局面,为中国瓷业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冀域陶瓷的繁荣时期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国家的统一,不仅使社会经济文化得到高度发展,陶瓷生产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冀域陶瓷开始进入发展的繁荣时期。隋唐时期是以邢窑为代表。
邢窑一白瓷引领瓷业风骚。隋代邢窑发展细白瓷,北朝的白瓷处于早期的创始阶段,到隋代烧制的白瓷在产量和质量方面都有了提高。
调查表明,隋代邢窑烧制的白瓷数量十分可观,与烧制的青瓷数量相差无几。此时“在窑址采集到四件细白瓷杯残片,杯壁极薄,仅厚毫米,胎釉浑然一体,洁白如雪,光润晶莹,瓷化程度极强,与现代白瓷相比亦毫无逊色之处。”隋代高档细自瓷的发现,是邢窑调查的重大收获。隋代邢窑的烧制的细白瓷标志着邢窑制瓷技术的成熟。
唐代,由于邢窑白瓷的快速发展,我国瓷业出现白瓷与青瓷齐头并进的趋势,形成了“南青北白”的生产格局,成为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环节。“南青”指的南方浙江的越窑青瓷,主要烧制青瓷,“北白”指的是冀域的邢窑白瓷。邢窑经历隋和初唐的发展,积累了许多烧制经验,邢窑的工匠们改进了烧制工艺。
到中唐时期,邢窑主要以烧制白瓷为主,烧制的白瓷胎体洁白无瑕,而且品种多样,造型丰富,邢窑烧制的白瓷器具主要有餐具、茶具、酒具、文具等,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白瓷茶具最受欢迎,其原因是其颜色“类雪”,色泽洁白,能更好的衬托出茶汤的色泽;白瓷茶具的保温性适中,并且有多种造型。
邢窑白瓷在公元年前后,已经是“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的名器了。不过,邢窑细白瓷为朝廷和上层贵族所使用,一般白瓷为下层官吏、城市工商业者和平民所用广大劳动人民所用只是粗白瓷。中唐时期邢窑发展到了鼎盛阶段,这一时期的部分作品中已经出现了款识。“就目前所见到的有‘盈’字款余件,‘翰林’款一件。”这意味着邢瓷产品得到宫廷和上层社会人物的青睐。
总之,到唐代时,邢窑白瓷不仅进贡皇室,而且许多文人将饮酒品茶使用邢瓷视为雅趣,邢瓷已渗入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定窑一工艺创新特色争先。定窑在唐朝时开始创烧,烧制产地位于今天河北省曲阳县的涧磁村及东西燕川村一带,因该地区唐宋时期属定州管辖,故名定窑。唐代早期,定窑主要烧制黄釉、褐釉瓷器,白瓷相对少见。
制胎原料内含有大量杂质,且釉质粗略,施釉不均匀,成色不稳定。产品以碗类为主,但造型不规整,装饰也很简单。唐代中期,白瓷很受欢迎,但是定窑所产白瓷由于原料含铁量高,多呈现出浅灰、灰白等颜色,业内并无影响。
唐朝时期的定窑的发展极大地受到内丘邢窑的影响,唐朝的定窑基本上是按照邢窑的款式和生产工艺进行烧制。晚唐和五代时期定窑烧制的陶瓷器物“在造型和装饰风格上多模仿邢窑瓷器”,因此我们把这一阶段的定窑当作邢窑的一个分支。
五代中后期邢窑走向衰落,定窑在继承邢窑艺术特点的同时还进一步发展,烧制的一些瓷器在细和白方面都超过了邢窑白瓷。这一时期定窑的创新还表现在模仿金银器,“卷边”和“模冲”等金银器所用的造型手法被定窑工匠所采用,并结合自身瓷器的特点进行了改进。此外,定窑此时已尝试烧制黑釉瓷器。五代时期定窑在学习邢窑的基础上实现了跨越发展,摆脱了对邢窑的依赖,成为一个独立的陶瓷分支。
宋朝是我国瓷业发展史上的繁荣时期,它开创了“官窑”与民窑竞相发展的新局面,冀域瓷业延续了隋唐的繁荣,进入了鼎盛阶段。这一时期以定窑为代表,定窑作为当时五大名窑之一,延续了唐代邢窑白瓷的中心地位。
北宋初期,大力推行休养生息政策,陶瓷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作为北方主要的白瓷窑场,定窑瓷业已有了相当规模,进入兴盛时期。定窑的烧制技艺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器物的造型更加精美。
随着定窑的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人们对定窑瓷器需求的增加,使得定窑烧制陶瓷所需的木材越来越匮乏,在木材短缺的背景下定窑创造性地实现了由煤代替木柴的燃料技术革命。“这一创举不仅解决了燃料难题,更主要是获得了意想不到的产品特色:烧煤导致了定窑瓷器釉色从白中闪青变为白中泛黄。”从而形成了别具一格深受欢迎的产品特色。
这一时期,定窑在瓷器表面的刻花、印花等花纹装饰方面不断创新,装饰纹样丰富多彩,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点。“定窑制品装饰纹样精美,宋代五大名窑中,汝、官、哥、钧四窑以釉色取胜,只有定窑以精美的刻花、印花等花纹装饰见长,装饰纹样丰富多彩。”定窑陶瓷工艺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使得当时许多瓷窑争相效仿。
北宋后期,定窑瓷器深受皇帝喜爱,被选为御用瓷器,对定窑瓷器的需求不断增加。定窑为满足不断增长的需要,创制了覆烧工艺,解决了产量问题,这是定窑兴盛的又一重要创新,该工艺对全国各地的瓷窑影响颇深,形成了一个以定瓷为主的定窑瓷系列。定窑产品远销海内外,在中国瓷器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磁州窑一创新技法风格独特。磁州窑在五代至北宋时期,贾壁窑与临水窑均已停烧,这一时期以观台窑为代表,主要烧制白釉瓷器,装饰技法有印花、刻花和珍珠地划花等,珍珠地划花为磁州窑创新装饰技法。五代时还创烧了极具特色的磁州窑瓷枕。北宋中后期至金代前期为磁州窑的发展时期,此时期仍以观台窑为中心,窑场规模扩大。品种以化妆白瓷为主。还出现了白地黑花等新品种。
尤其是白地黑花的创烧,形成了磁州窑的独特风格,它将中国的绘画和书法艺术应用到装饰瓷器上,将制瓷工艺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书法艺术融合在一起,笔法潇洒自由,绘画题材丰富多样,内容广泛,人物、山水、动物、植物、等装饰内容应有尽有,令人耳目一新。磁州窑制瓷工匠们在瓷器上书写大量诗句,书法作品糅合了各家风格而自成一体,体现了自由、洒脱的个性特征。
冀域陶瓷的衰落时期
元朝时期,北方地区战争频繁,经济发展受到影响,随着南宋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对我国制瓷业产生了重大影响,瓷业中心也开始了南移,北方瓷业走向了衰落。
邢窑这一时期只能烧制当地民间使用的粗瓷,作为瓷窑,邢窑在历史上销声匿迹。作为五大名窑之一的定窑,在元代受北方战乱的影响,北方的大多数人迀移到了南方,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使得南方在农业、手工业、商业上都得到了巨大发展。还有一些有技术的窑工迀到了南方,推动了南方制瓷业的发展,南方景德镇陶瓷逐步发展,威胁到了定窑的地位,最终定窑退出了历史舞台。
结语
观台窑在元代时走向衰落,明代时停烧。不过这一时期,磁州窑仍在发展,制瓷中心转向了陶土丰富和运输发达的彭城,彭城窑的规模不断扩大,其产品除满足宫廷、官府和平民使用外,开始行销海外。明朝时观台窑停烧,彭城窑发展十分迅速,出现了官窑、民窑俱盛的局面,成了北方的瓷都。从此彭城有了“南有景德,北有彭城,千里彭城,日进斗金”的美誉。到清末、民国时期彭城窑走向了衰落。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