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卫东如何避免小米海底捞小罐茶踩过的

高维君说:

年8月26日,由天图投资联合高维学堂主办的第10期磨刀会暨天图Family品牌加速营活动在深圳举行,余位大消费企业创始人、高管参加了为期三天的“磨刀之旅”。

会上,天图投资CEO、高维学堂常驻导师冯卫东做了主题为《升级定位——品牌商业模式》的精彩演讲。文中将为您揭秘什么是企业战略?如何给一个品牌定位?如何给品牌起一个好名字?

今天我们围绕这张图来讲,这张图是《升级定位》里最重要、最完整的一张图,可以集成升级定位绝大部分的知识点。

▲(图片由作者提供,版权归作者本人)

左边是企业战略和品牌战略。

企业战略决定了品牌战略,品牌战略里包含了品牌定位、产品、供应体系。

右边是品牌和顾客的交易结构。“触转锁增”在互联网上经常被叫做“运营”,但这个交易结构比运营概括的更全面。

因为各种各样的运营,包括增长黑客,都可以融入到这张图里,无外乎分成触达、转化、锁定、扩增。触达和转化有时候视为“获客”,但“获客”这个词有点大,分成两个动作更具体,就是找到这个用户在哪里,再转化他。

▲高维学堂常驻导师冯卫东

1

企业战略

1.什么是战略:“战略二分法”的回答

“战略二分法”是一种新的战略观念。

企业竞争的基本单位是品牌,这决定了战略的基本单元是品牌战略。

为什么企业竞争的基本单位是品牌?大家要从顾客视角出发,顾客关心的是品牌。

比如你拿出一个新奇的玩意儿跟朋友显摆时,他第一句话最可能问这个东西是什么牌子的,还是问这个东西是哪个企业生产的?答案一定是先问东西的品牌牌子。

其实,有很多品牌,顾客并不知道它属于哪个企业。

比如,奈雪的茶属于哪个企业?大多数消费者不知道,它是属于深圳品道下面的公司。抖音属于哪个企业?是字节跳动的。瓜子二手车属于哪个企业?是北京车好多集团的。

顾客归根结底关心的是品牌,不会刻意去关心企业,除非因为各种原因这个企业成为了知名企业。

2.企业战略=∑品牌战略

企业战略是比品牌战略更高一个层面的东西,它等于品牌战略之和。

企业战略是干什么的?就是发现新品类和定位的机会,再用品牌战略去捕捉适当的机会。如果捕捉的是单一机会,通常用的是单品牌战略;如果捕捉多个机会,通常用多品牌战略。

品牌战略=定位×配称。

这里提到的加法和乘法都只是一个类比,这个求和符号“西格玛”(音sigma)不是算术和,是系统和。

这个公式意味着做好了有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做不好也会一加一小于二。这个乘号则是指二者缺一不可,都是必要条件。

①定位是顾客心智中能关联到品牌的某个概念。

比如说到最安全的轿车,大家会想到沃尔沃;说到空调领导品牌,大家会想到格力。这都是顾客脑袋中的概念,也是顾客主动产生了这个概念。

②配称就是让品牌占据某个定位的全部运营活动。

只有在定位的语境下才有配称这个词,在其他理论中直接叫做运营。

3.混淆企业战略与品牌战略的误区

①思考:当品类衰亡,救企业还是救品牌?

正确的做法是救企业,因为品牌可以生生死死,它的生命周期受品类的生命周期所约束。

品牌是顾客心智中的某一个概念,这个概念通常是一个品类加一个特性,当这个品类消亡时,这个品牌是没法活的。

比如胶卷在衰亡,作为胶卷品牌的柯达没戏了。柯达就没有把握好,柯达以为其销量的下滑是因为公司没有做好,没有跟上时代,没有科技感。

柯达花了1亿美金发起了全球换标运动,把LOGO改版了,觉得这样更有科技感了,可以挽救公司。最终却浪费了宝贵的时间窗口,只得申请了破产保护。

同样面临胶卷品类的衰亡,富士公司就很明白要救企业,从过去做胶卷拥有的资源能力和外部机会出发,推出了一个护肤品牌艾诗缇。

因为过去做胶卷,它在胶原蛋白方面的技术是很高的,而胶原蛋白也是护肤品的重要成分。还有,它的纳米技术也很不错,于是进入了医药领域。现在富士绝大部分的营收和利润都来自于医药领域。

②思考:我们追求的是企业增长还是品牌增长?

当然是追求企业的增长。但企业增长有时候是来源于品牌的增长,有时候来源于捕捉新的机会,如果没有分清楚,就会很麻烦。

举个例子,全聚德为了增长,请了著名的咨询机构,咨询机构认为,全聚德要增长,这个品牌就要增长,于是把全聚德开出了北京。其实,这是错误的打法,这样就把全聚德的彰显价值搞没了。

本身全聚德这个品牌有很好的护城河,在顾客的心智中,去北京旅游,必打卡的三个地方:长城、故宫、全聚德,缺一个都不算到北京。

外国人来中国要去全聚德,中国人去北京要去全聚德。如果建立了这样的定位,它可以开大店直营,不出北京,而是增加更多的仪式感,客单价也可以更高。

企业增长来源于企业战略,其实全聚德可以采取多品牌战略,这个多品牌战略可以叫“中华老字号集团战略”,它应该利用上市公司的资金、人才优势去收购其他老字号,比如德州扒鸡、蔡林记热干面等等。

4.用“战略二分法”分析小米战略得失

在没有“战略二分法”时,很多商业案例都众说纷纭,都变成罗生门,一头雾水,众说纷纭。

最典型的是小米的案例。

小米刚刚崛起时,传统定位圈很多大咖唱衰它,说小米的品牌延伸理论违背了定位,必然失败。但小米越来越红,于是这些大咖最后就改口了,想办法挽救理论。一堆人又说小米的成功符合定位理论,因为它占据了高性价比这个特性,这个更糟糕了。

在升级定位里怎么来解释小米这样一个商业案例呢?“战略二分法”就能够清楚地解释它。

雷军确实是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在企业战略层面充分发挥了他的才能,发现了好几个重大机会,而且付出了相应的投入去捕捉这些机会。但是在品牌战略上,他却频频失误,踩了不少坑。

首先是中档智能手机这个机会,当时市面上的高档手机有块钱以上的苹果、三星,低档的是块钱左右的华强北的山寨手机。

于是,小米推出的手机,这个价格在中档智能手机是一个很好的空白机会,他抓住了。小米也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做得非常好。

但是雷军不完全懂品牌,一句话“得屌丝者得天下”,严重伤害了小米品牌的彰显价值。

品牌自己千万不要去强调性价比,因为自己一强调就麻烦了。

现在雷军也意识到了,去年小米高管还在讲“得屌丝者得天下”这个理论,就被开除了。

其次,是移动互联网的机会。

随着智能手机的崛起,移动社交软件成为一个超级大品类,他看到了,也抓了,但在品牌战略层面犯了错误。这款产品叫“米聊”,这个品牌名就非常不高明。米聊,听起来像聊天,很多正式场合比如上班时间、商务沟通都不好意思用“米聊”,而且非小米用户也可能会觉得米聊是米粉专用的而不愿意用。

他后面也发现很多机会也在捕捉,比如智能硬件的机会,都是叫小米某某,最后整个小米品牌都承受重压。雷军现已经醒悟了,开始鼓励小米生态企业改名,启用自己的独立品牌。

雷军抓住的最新机会是造车,这是背水一战,是再次封神还是滑铁卢我们可以拭目以待。他过去都是高维打低维,技术门槛也没那么高,但是造车领域强手如林,能不能杀出来,我们拭目以待。

5.战略的聚焦法则

升级定位里的多品牌战略受到一个法则的约束,就是聚焦法则。

升级定位里对聚焦有一个定义,叫做“协同使用全部资源以实现单一目标”。这个单一目标不能随便定义,它在升级定位里有严格的概念体系。

①单品牌主导一个定位

通常大部分企业都是中小企业,以周黑鸭为代表,这一类企业是一个品牌主导一个定位,如周黑鸭就是一个中高端卤鸭脖品牌。

②多品牌主导一个品类

单品牌主导一个定位并不复杂,复杂的是多品牌主导品类,由此产生的协同效应是相同或相似的供产销体系。

通用汽车在斯隆主政时代,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梳理,最后保留了五个品牌,每一个品牌都有自己独特的定义和不同的价格带,通过五个品牌,占据了北美轿车60%的市场,这也是后来没有哪一个车企能够达到的高度。

③多品牌主导一个抽象品类

当企业的资源能力都过剩了,要进一步扩大业务范围,就变成多品牌主导一个抽象品类。抽象品类是真实存在的,只是它无法完成最终购买决策。

可口可乐就是典型的多品牌主导一个抽象品类。碳酸饮料这个抽象品类至少有五个品牌,有可口可乐、雪碧、芬达、醒目等。如今可口可乐不仅仅想主导碳酸饮料了,它通过美汁源、冰露、Costa等品牌想主导“饮料”这个更大的抽象品类,特别是软饮料。

一个抽象品类往往供产销体系也有相同和相近的地方。比如这些软饮料都会在自动售货机或者便利店销售,据说美国有一半的自动售货机都是可口可乐布置的。

④多品牌主导一个价值网

一个品类上下游的相近品类构成了商业生态,从而形成一个价值网。战略协同性来源于价值网内的相互交易或者大数据。

当然也不是说任何一个企业都可以去主导一个价值网的,它毕竟属于非常不同的业务。多品牌主导一个价值网,合理的产生方式是破坏性创新,完全开辟了一个新的价值网,所以你不得不自己配套。

海底捞是最先实现火锅连锁化的,它发现没有人给它做供应链,于是就自己做了一个蜀海供应链;也没有人给它做火锅底料,于是就自己做了颐海;员工、店长的培训,做了微海咨询人力资源服务;甚至连锁门店的设计装修找不到合格供应商的情况下,自己干了蜀韵东方。最后就变成多品牌主导一个价值网。

阿里巴巴早期也是这样,电商是新长出来的,在买卖双方没有信任的情况下要提供担保交易,没有人给它做,所以自己干了支付宝;支付宝上有零钱,干了余额宝;这些人需要小贷,做了蚂蚁花呗;电商要物流,它做了菜鸟物流等等,最后发展成多品牌主导电商价值网。现在它已经往线下渗透,收购了大润发、盒马等等,多品牌主导了零售价值网。

⑤主业聚焦+战略投资

最后一种聚焦类型是有限的多元化,相当于跨了1.5个领域,因为投资算半个领域。它是赋能性投资,也是最小程度的多元化。

现在新的商业巨头如BAT都是这种方式。

腾讯一年会投多个项目,字节跳动现在也是重要的投资者,包括美团也自己成立了资本公司,都是主业聚焦加赋能性投资这种最小多元化。

2

品牌定位

面对一个陌生品牌,顾客本能地会想一些问题:你是什么?有何不同?何以见得?

你说出七个优点、八个特点,顾客永远是怀疑的,因为顾客对商家的自吹自擂是有防备心的,他心里有一个潜台词“何以见得?”

回答这三个问题,可以从这三个方向来考虑:

1.品类——顾客标准;

2.定位——竞争导向;

3.信任状——符合顾客的心智规律。

1.你是什么?——明确品类,高效对接顾客需求

很多品牌是不明确品类的,无印良品是干啥的?你能一下子答出来吗?

优衣库呢?我们都知道它是卖衣服的。无印良品什么都卖,优衣库只卖衣服,优衣库反而卖得多。为什么呢?因为无印良品没有明确品类。

所以无印良品的心智预售能力不如优衣库。如今优衣库的老板已经成了日本的首富。也许你会说是不是优衣库成立得早,所以规模大,但是其实无印良品比优衣库成立早了四年。

海底捞火锅,以前那么土,但“火锅”明确了品类,就能对接顾客需求。顾客知道海底捞是干啥的,什么时候去。改成“一起嗨,海底捞”之后,对接需求的能力就下降了。这是大品牌犯的错误。

美宜佳也犯过同样的错误。有一次我跟他们团队交流,我问他们为什么不把“便利店”写上?他们说写上多LOW,7-11(笔记侠注:7-ELEVEn为日本伊藤洋华堂公司所属便利店)都没有写。你看,他们又掉进了“向成功者学习”的陷阱。

我说:“7-11(笔记侠注:7-ELEVEn为日本伊藤洋华堂公司所属便利店)做了大量PR,让大家知道它是做什么的,而且它还创造了三条色带这样的品类识别,现在消费者一看到三条色带的门头就知道是便利店。但是美宜佳就没有这样的情况,看LOGO还以为是一个房产中介。”

后来他们高管给我反馈,说:“我们去督导开店,二次回访时发现店主自己要么用不干胶把便利店三个字贴上去了,要么在旁边做一个侧面灯箱,写上便利店三个字。”这是街头生存倒逼出来的智慧,不得不把品类名写上去,才能有效对接顾客需求。

后来美宜佳成为买我书最多的企业之一,买了将近本,让他们的员工一起共读《升级定位》。

品类能不能完成心智预售,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能不能进入客户的购物清单。

有一种品类叫做弱势品类,是指品类自身完成不了心智预售,这些品类就进不了客户的购物清单。

也就是说,消费者出门前是没有想到要购买的,总是现场冲动性购买。比如,你出门之前肯定想不到买鸡蛋果,一定是看到之后觉得好奇,没有吃过,买一些尝尝。

当然,有些能够进入清单,但顾客不愿意为此记忆一个品牌,比如拖鞋、毛巾等等。你们家肯定有很多双拖鞋,但你们家的拖鞋叫什么牌子?你记得吗?还有胶水、指甲刀也是,去文具店看到就拿了,也不需要记住品牌。

顾客不会为弱势品类一一记忆,最后怎么办?

一是大品牌的延伸,比如都乐代表香蕉的品牌,如果它卖其他的水果,你觉得也不会差。

二是由渠道品牌背书,比如百果园。

强势品类恰恰相反,品类能够完成心智预售,而且顾客期待专家品牌提供保障价值或者彰显价值。

手机是绝对的强势品类,我们要买一台手机的任务很清晰,你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13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