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治疗效果 http://m.39.net/pf/a_4503297.html
「本文来源:学习时报」
襄平书院位于风光旖旎的辽宁省辽阳市太子河(古称衍水,燕太子丹逃亡于此故名太子河)左岸、白塔区刚家胡同28号辽阳市第四高中院内,是一座建于清朝晚期古香古色的建筑。襄平书院与铁岭银冈书院、沈阳萃升书院并称为清代“盛京三大书院”。作为东北地区现今在校园内保存完好的古代书院,襄平书院既承载着辽阳历史,也是辽宁乃至东北地区教育发展的重要见证。艰难筹建历经坎坷 辽阳,古称襄平、辽东城,曾被誉为“东北第一城”。但辽阳地处东北边陲,开化较晚。清朝建立后,文教之于民,从满族的八旗官学,逐渐发展到全国的社学、义学等,直至建立书院。襄平书院就是由义学改建而来。 清雍正元年(年),辽阳城内始建义学。道光十五年(年),辽阳知州章朝敕深感辽阳临近陪都(沈阳)地位重要,见义学破旧,于道光十七年(年)进行修葺。于是,辽阳文风大盛,百姓人家纷纷崇尚诗书、礼乐。道光二十年(年),章朝敕拟将辽阳义学改为“襄平书院”,这是建立襄平书院的首次动议。 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地方经费阙如,辽阳无力建立书院。光绪十年(年),热衷学务的辽阳知州章樾,见义学地势低洼,庭院窄小,乃捐薪赞助,并积极倡议募捐,准备另辟新址,扩充校园。这一造福辽阳的盛举,颇合民意,士绅乐为。于是襄平书院开始筹建。 光绪十一年(年),张锡蕃任辽阳知州,见书院兴建在即,深怕善事中止,除自己拿出薪俸资助外,又向士绅及富户劝募。并当众决议,动用从前所募钱款,在城内大东门里刚家胡同,购置园地,新建一座规模宏伟、院庭宽敞、屋宇明亮的襄平书院。光绪十二年(年),徐芙卿任辽阳知州,继续推进书院建设工程。光绪十六年(年),工程告竣,启馆授课。从此,襄平书院成为辽阳体制完备、教化亨通的正式学府。 从年拟议改建义学到年启馆授课,襄平书院经历了整整50年筹建过程。襄平书院在东北地区文化传承中影响深远,颇有厚重的历史价值。规制严整奖掖学子 襄平书院制度完备、管理严格,并且实行奖励学子措施。 书院设山长(主讲),实行月课。书院开课的10年中,共有陆凤逵、李廷斡、葛人龙、朱集成等4名山长。除山长外,还有知州、士绅到书院讲课。辽阳知州黄毓琛到任后,在“襄平书院每月课试,循循焉为诸生讲解,士林奉之为师焉”。士绅赵祖昌也曾到书院授课,他奖励和提拔士子(学生),全以敦品为先,决无偏爱,德高望重。 书院章程十分详细,内容主要有:山长由地方官民中德学兼优者充任;山长终日居住院中,专门主持教育工作;书院实行寄宿制,设干事数人,从中选一人为斋长,掌理学生的舍务和伙食等工作;斋长任期一年,平时征收学田地租和整理会计、物品,年终向县知事报告。 书院对学生管理非常严格:学生不得干预公务,如有参与诉讼者即勒令退学;必须遵守院规,不得饮酒喧哗;即使是亲友知交也不得留宿院内;外出限二更前归院,晚归者罚;等等。 书院每年除十二月和一月外,以“奖掖学子”为目的,每月二日、十二日、二十二日举行考试。月课诸生,依成绩高下,分等给予奖励。不少贫寒子弟,由于学业优异,得到书院资助。 书院建成后,辽阳城乡的士子,可来书院听讲、研习。书院每月遇三日、八日必定开课,为士子提高学识、修养提供了便利场所。 由于办学资金来源于开明士绅捐资、学田养护及官府资助,食、宿、文具费用全部由公家供给;按照学习成绩等级,公家给予不同标准补贴等,使得襄平书院这一科举时代辽阳最高学府名噪一时,影响深远。传承文化书香永久 迈过襄平书院第二道门槛,正房内高悬写有“公勤毅”3个烫金大字的校训牌匾。多年来,襄平书院虽更名多次,但一直秉持“公勤毅”理念,在传承东北文化的同时有力赓续了燕文化。 燕文化涵盖地域以河北省为主,也包括辽宁省。太子丹和荆轲刺秦王书写了燕文化的经典篇章。坐落于太子河畔的襄平书院深受燕文化影响。 襄平书院校训“公勤毅”的“公”即“秉正无私”,深刻体现了燕文化“正道直行”的内容。正道直行是指坚持真理、主持正义、崇尚气节、讲求情操、正直坦荡,以及敢于反抗强暴、抵御外侮的无私无畏气概。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宁可弃利甚至杀身也决不丧志辱身,是燕文化中被历代知识分子推崇的品德典范,也深深植入襄平书院的办学理念。 “勤”即“自强不息”,全面反映了燕文化“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内容。“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也是燕文化的重要内容。“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讲求奋发有为、奋发图强,是以高度自信自尊而表现出的奋斗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襄平书院以自强不息理念教育学子,传承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毅”即“百折不挠”,有力诠释了燕文化“慷慨悲歌”的内容。“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千古绝唱,把燕文化慷慨悲歌精神推到极致。慷慨悲歌是矢志不渝为国家、为民族而献身的牺牲精神,是不屈不挠为正义、为真理而斗争的崇高气节,是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的侠肝义胆。襄平书院以百折不挠理念教育学子,使其镌刻下坚毅果敢的历史印记。 襄平书院及其接续学堂(学校)培养了诸多学子,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曾任张学良老师、大半生为教育呕心沥血的白永贞;组建“平东洋抗日义勇军”、曾任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10团团长的白乙化等。他们把“公勤毅”精神外化为对实现民族复兴的勇敢担当与积极奉献。 襄平书院大门上“百年书院植兰树蕙泽乡梓;千里辽燕倡雅吟风誉九州”的对联,是其历经沧桑但一直承载教育功能的真实写照。目前,书院不仅是辽阳市第四高中的一道靓丽风景,也是学生开展“第二课堂”的主要场所。百年书院作为学校一部分仍在发挥教育作用的,在辽宁省内较为少见。 今天,透过历史的天空,我们可以真切感受到襄平书院飘溢着的永久书香,以及在传承东北历史、赓续中华文化中显现出的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