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翳礼赞探寻日本的神秘光影

儿童白癜风怎么治疗 http://m.39.net/pf/a_6079778.html

刚看到这个书名,就让我有点却步,名字都不认识,会不会读不懂?

其实这是一本谈论日本美学的随笔加摄影集。

阴翳(yì)是指阴影,所谓阴翳礼赞,就是作者竭力推崇与西方明亮通透完全相反的暗系审美。

东方文明中隐约总带着一种朦胧感,我们喜爱的灯火阑珊,提倡的沉稳内敛,似乎都属于阴翳之美的范畴。

虽然对日本无感,也从来没有去了解过他们的文化,但翻开第一页,我就被深深吸引了。这本书小巧精致,行文秀逸且富有诗意,配以透着禅意的照片,我已然不自觉地置身于日式禅院中。

于是趁兴而至,找到沙发最舒适的角落,蓝牙音响放上轻柔的背景音乐,手机静音,一口气读完全书。

从刚看到书名时的抗拒,到翻开第一页的欣喜,到读完后的回味,《阴翳礼赞》让我再一次体会到新知带来的欣喜,它无论内涵或文笔都绝对是一本值得多次品读的好书,我甚至不舍得在上面勾画,而是用电脑把喜欢的句子输入保存。

虽然有一些内容我觉得很荒谬,但确实让我对东方美学有了更深的感悟,体会到中西方文化的冲击和融合,让我知道在离我们不远的那片土地上,那些人是如何生活和思考的。

01厕所

本书从这个角度入手很是别致,提到厕所我们也许会想到排泄,污垢,或者瓷砖,马桶,明亮,或者鬼片,但肯定与禅意无关。

而作者的描述是这样的:

日式厕所是能够安抚精神的场所,这种厕所远离正房,伴随绿叶和青苔的香气设在庭院绿植深处。蹲伏在昏暗的光线中,在拉门微亮的折射下或静心冥思,或眺望窗外庭院景观,那种感觉难以言喻。

厕所几乎跟大自然融为一体,和外面的庭院仅一扇小窗相隔,下雨天便可清晰分辨滴滴雨水顺着房檐树叶坠落后,溅到石灯笼下,湿了青苔又浸润入土的清幽之声。

在此处释放一夜的沉淀,聆听花鸟鸣虫,伴与风花雪月,把入厕这种事构建得如此风雅,似乎已经可以感受到从窗外渗进来的丝丝清风,微凉却又让人清醒。

作者觉得这种场所就应该包裹在昏暗的光线里,净与不净之间不那么泾渭分明才好,身处间接光线产生的幽暗之美中,会觉得温润、沉稳和寂静。

不过回归现实,对于惧怕各类虫子的我来说,体验一下可以,但放在日常生活中,我还是更倾心现代的厕所。

02器物

我们现在日常办公都用A4纸,觉得清爽简洁,下笔有质感。但作者不这么认为,他说西式纸张注重实用,并无情怀。他喜欢中国的唐纸跟日本的和纸,因为那种纹理能体会一种温情,感到平静。

太过平洁的表面会反射光线,而东方的宣纸表面犹如一层细腻的初雪,柔和地将光线吸入其中,所以作者很感慨钢笔流行全球,而东方的毛笔却日益落没,现在的孩子大多学硬笔书法,世界终归向着更便捷的方式前进。

细想来,西方人似乎确实喜欢闪亮通透的东西,比如钻石,而东方人更偏好带有纹理,更为质朴深邃的东西,比如玉石。

作者说:

比如中国人爱好玉石,淡淡的混沌难以言喻,它将几百年古老的空气凝结其中,哪怕最深处都蕴含着朦胧浓稠的光,只要眼见那温润的外表就能体会到石头中无可比拟的中华气息,感受到那浑厚的朦胧里堆积的皆是中华文明悠久的沉淀。

在古代,当中国盛行陶器时,西方的玻璃技术也已经有了精湛的技艺,这也许是一种巧合,可能人们刚开始发现的原材料不同,但作者认为:

其中必然有与国民性深刻相关的缘由。我们也并非全然厌恶一切闪亮的东西,只是比起浅薄的透彻,我们更钟爱蕴含阴翳的厚重之物。

不无道理,东方的人际关系似乎也蕴含这种概念。

西方喜好直率敞亮的交流,彼此的亲疏关系清晰可辨。而东方更讲究一种意境,很多事说不清道不明,需要自己去领悟弦外之音,去揣摩那面纱背后的深意。

03建筑

我也不太懂建筑学,第一时间想到的西方建筑就是高耸入云的大教堂,而东方则是苏州园林式的亭台楼阁。

作者的描述也很有韵味:

西方哥特式建筑的特色是高高拔尖的屋顶,顶端似乎要冲破天际。日本的庙宇建筑上部则覆盖着宽大的琉璃瓦顶,整体结构皆收于檐下广袤深邃的暗影当中。营建住所时首先考虑的就是撑开房顶这把伞,朝大地投下一片日荫,然后才在那片昏暗的阴翳中建设家园。

现代人在购买高层住宅的时候,其实已经非常讲究采光性了,但在传统的日式宅院中,即使是白昼,房檐下亦如洞穴般被黑暗包裹。

因为他们的祖先被迫在昏暗的房内起居,于是慢慢发现了阴翳中的美,然后反过来再利用阴翳制造美,暗色调好像已经融入了血液中,我觉得他们对阴影和黑暗的运用已淋漓尽致的体现在了各大鬼片中...

相比于西方极尽全力发明电灯,追求光明的积极表现,日本这种“不思进取,随遇而安”的行为可能更体现了一种逆来顺受,以柔克刚的东方隐忍精神。

书中还有很多关于室内陈设,光线调和,配饰风格的描写,细致入微地勾勒出每一个充满暧昧的隐暗角落,轻柔地撩拨着我的好奇和恐惧。

我特意去回顾了杰伦《忍者》的MV和《唐人街探案3》,细细观察里面的建筑,听杰伦唱“一二三四,樱花落满地,有一种神秘,凝结了空气”。

或许西方人所谓”东方的神秘”就是指这种黑暗所具有的阴森之静。

04女人

前面的内容我尚能从某些角度感受艺术的美,这个部分就是唯一让我觉得很荒谬的地方。

书中提到日本非常古老而神秘的艺术表演形式:能乐(日语:能楽;日语假名:のうがく),9世纪从中国引入,原意为驱鬼逐疫。

这种艺术有一点点类似我国的戏剧,但阴森得多,我去爱奇艺随便搜了一个视频,看得我背脊发凉,很像给逝者做超度的声音,带着诡异笑容的面具,充满了鬼魅气息,让人慎得慌。

这种舞台有多暗,就代表古时日本的居所有多暗。女性木偶只露出脸和手掌,脸上多半带着面具,旧时代女性的存在感也就仅限于脸和手,甚至连牙齿都要涂黑,而作者却说,“如今已无法目睹过去那种妇人之美。”

还有过去的日本女习惯大多生活在黑暗中,身躯细瘦不成比例,没有厚度,剥去衣裳就像木偶那样,只剩一根丑陋的棒子支撑。而即便形容成这样,作者仍然说,“现代人恐怕很难想象女性的这种宛若幽灵之美。”

不知道作者是真觉得美,还是为了袒护一种畸形的认知而强加于艺术,书中有句话也许可以更好地表达他的想法:

美并非在于物体,而在于物体与物体相合而生的阴翳之浓淡明暗。的确,那具全无匀称可言的平板身躯与西方女性相比是丑陋的,但我们眼不见则心无思,看不见的东西,我们就认为它不存在。

有人说,阴影之美的审美哲学,某种程度上源于自卑。

也许有那么点儿意味,但我不了解日本文化,便不作妄断。

05写在最后

虽然有一些我无法领悟的美,但一口气读完心里很是畅快,这对于我是一种全新的认知,翻开书的一瞬间就像打开了通往日本的时间隧道,然后亲身去体验了一场日式美学探索之旅。

这本书看似是在赞美日本阴翳审美,但字里行间都在感慨“世风日下”,作者很心痛日本文化受到西方全面的冲击,很多古朴而传统的东西都逐渐消亡,世界在讨好年轻人,而年轻人在追逐西方潮流。

作者对西方的各种发明创造虽然很抵触,但也自觉无奈,毕竟人性就是趋利避害,追逐享乐的,但他也会畅想:

如若东方发展出了与西方全然不同的,独有的科学文明,我们今日的社会形态会是怎样一番迥异景象?如若实用性的发明走上了独创的方向,那么衣食起居自不用说,甚至我们的政治,宗教,艺术和实业等方面都可能收到广泛的波及和影响,很容易即可推测:东方早已独自开创了另一个乾坤。我们的思想和文学恐怕也不会如此效仿西方,可能早已进入一片独创的新天地。文具虽小,其影响所及可谓无限深远。

文化无关对错,了解更多只为包容,历史自有选择,有需求才能传承。

如果一些文化因为不再受人喜爱而绝迹,因为不再适宜现代文明而失传,虽然可惜却也无奈,生存总是第一位的。

但可以寻找更为新颖的方式来唤醒古老的文明,让他们焕发生机,比如我们与时俱进的《上新了·故宫》,就让沉睡百年的古城摇身一变成为时代新宠,让更多人喜爱并愿意去了解自己的文化,这就是非常好的创意和传承。

最近《国家宝藏》我也看得入迷,每天中午吃饭都莫名泪目。每一期节目都介绍三样中国的历史文物,娓娓道来它们的前世今生,让我一边感慨古人的智慧,一边感动今人的坚守。

我自觉不是一个爱国情怀特别重的人,也许是因为过去的我完全不了解历史,作为文科生我很惭愧,但中学历史老师照本宣科的方式真的让人昏昏欲睡。

也许我其实对这些文化是有兴趣的,也许现在就是命运在给我第二次机会,重新沉淀自己。对外汉语证书考试大纲里也有很多历史文化的内容,所有这一切都串联了起来,也许它们都在预兆着我的第二人生。

回归主题,《阴翳礼赞》是一本能够让你慢下来的书。

快节奏的生活容易让人焦虑而疲乏,无心体会生活中的美。所以,如果你对文化,审美,日本这几个元素感兴趣,那么每每浮躁,品读一二,不失为一种静心之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34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