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各部门联合打击辅导培训机构。
“双减政策”在众人的见证之下,终于落地。
但是也有许多人担心,未来的教育补课形式会不会更流行?
家长就愿意“躺平”吗?
“按下葫芦浮起瓢”,课外补课机构虽然表面上日趋渐微,但新的补课形势悄然兴起。
其实,“双减政策”并非针对整个培训机构,而是重点监督“学科培训”。
此次国家有关部门“重拳出击”,不允许课外机构占用孩子放假与平时的休息时间,也不能给孩子灌输许多“超纲超前”知识,大力整治“三无机构”收费乱象。
一则报道是这样的:前两日,据一位家长和记者反映,黄山市教育局组织专项人员突击行动,在该市的屯溪区某个“豪华别墅”内,对屯溪一中的教师吕某某进行有偿补课查处。
这是多位家长实名举报,然后记者跟踪蹲点调查才确定的。因为记者发现许多同学每天都是同一时间,拎着文具袋进出别墅,所以这才上报教育部门。
双减政策刚刚落实,就有许多小规模补课机构悄然兴起,这会让更多人感到焦虑,毕竟这种补课形式更难查处。
最初的补课班,教育规律的健康、均衡发展延续多年的补课机构在教育部的重压之下,目前面临“土崩瓦解”之势。
还记得补课机构刚刚创立之初,对于学生是大有裨益的,老师勤奋教学,学生努力学习,收费也不高,特别是对于学习成绩落后的同学,让他们有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然而时过境迁,辅导班呈现出“畸形发展”的态势,很多补课班已经失去了教育的初心,只会盲目捞金,机构之间恶意竞争,有的还从公立学校挖掘教师资源。很多校内的老师已经“玩忽职守”,上课不好好教学,却将“重点知识”放在补课班里讲。
学费也被越炒越高,“巨额”费用已经到了不是一个中等收入家庭支付得起的地步。不过,许多家长为了孩子的未来,也算拼了,“勒紧裤腰带也要让孩子上补习班”。
然而,对于家庭环境优越的同学,“大锅饭”已经吃不了了,但是可以“开小灶”,他们会选择一对一的补课形式。比起集体补课,一对一的形势针对性更强,效率也会更高。
校外辅导班“倒下”,新的补课形式悄然兴起,家长有苦难言第一种、一对一的家教补课形式
市面上的补课机构被叫停,孩子落下的课程谁来弥补?此刻,一对一的家教补课受到了青睐。许多培训机构的老师自然会以家教的身份“卷土重来”,收费标准只会比以往更高,对于家庭条件优渥的同学没啥影响,但对于穷人家的孩子,家长有苦难言!
第二种、用“特长培训”来代替“学科培训”
说白了就是“换汤不换药”的补课,举着“特长培训”的旗号招收补课学生。比如说对学生进行吉他培训这类的,然后课堂上辅导英语,数学。只要学生自愿,也没人想着投诉。
第三种、隐藏在“暗处”的三无机构
经过此番整顿,很多小型的补课机构都会开设在自己的家里,但是不论在家里补课,还是酒店里补课,亦或者停车场,这些都是私人领域的场所,如果没有他人举报,没有证据确凿的情况下,任何部门是没权力组织搜查的,所以补课变得越来越难监管。
第四种、线上补课
年的疫情打乱了生活节奏,但是也衍生出许多教学模式,教育逐渐多元化,通过移动电子设备,老师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但同样可以给学生辅导功课。
一对一补课确实很难取证查处,不管是老师到孩子家里,还是去老师家里。另外还有老师给亲戚、朋友家的孩子补课,这些都是很难定性的。因此,未来暗流涌动的补课市场依旧很大。
个人观点:第一、补课方式乱象丛生,不利于人才培养与教育的良性健康发展
传统教育几乎都是应试教育,“唯分数论”就是最好体现,无论中考,高考,都只是单纯用分数衡量一个孩子的优秀程度,是不够的客观公正的。
补课机构就是培养学生的“考试应试能力”,并没有培养学习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当这些学生离开学校走向社会时,是很难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
“揠苗助长”式的教育并不能让孩子健康发展,比如很多机构都会对孩子就行“超前教育”,父母为了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也相互竞争,长此以往,必然形成恶意竞争。
第二、监管部门应该加大力度查处,完善“双减政策”
对于某些老师有偿补课行为,加大力度处罚,而对于敢于举报的人员,应该匿名,然后给予奖励。进一步完善“双减政策”的实施,不让补课人员“钻空子”。
为了遏制校外补课“乱象丛生”的现象,你还有什么更好的法子呢?欢迎留言讨论。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9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