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与都市治理的想像碰撞双连市集逆境挣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郑华国 https://yyk.familydoctor.com.cn/2831/schedule/

字数统计:字预计阅读时间:约12分钟

1

双连和双连之间,沿着旧铁道而生的菜市场无名有实

「双/双连」这地名用字更换选择之间有太多故事,关乎我们依靠命名来记忆与认同地方,而命名涉及了内涵的定义,定义必定带有对于事物的想像。想像可能是现代的、是关乎消防安全的、是将你我分类的,想像让理性与权利发生了划界。双连市集遭遇了想像碰撞的挑战,过程中展现了强韧的生命力,这一切,是基于生存的尝试。

?双连市集?之出现于台北市民生西路45巷,是一场形构货品流动下的成果,涉及菜市场/市场/市集的语境与空间关系转换。它不仅串联起既有的社群连结,同时彰显「市场交换」绝非小事,更能创造出跨域里邻的记忆及认同。人们知晓或认识一个地方最快的方法,往往从名字着手,名字成为理解的入口也如同门槛一般,容许切入探索,有时却是误解开始之处,以下,要从「双」连有别于「双」连开始说起。

想要见识台北的农业物产,位于市中心的双连市场,是必到之处,

其中有四大因由,让它远远胜出其他相同市集。

一来,它是北淡线兴建时即出现的重要驿站,联系着大稻埕的兴衰,

如今成为淡水捷运线站;其次,迄今仍为传统露天市场,保有昔时的风味;

再者,因着百年的繁复变迁,扎实地见证了街道的发展脉络;

四则,它位居市中心繁华腹地,因为都会上班族的生活节奏,明显地改变内涵。

追溯铁道还贯穿台北城的年代,依着交通路网形成的市场空间不胜枚举,这是一种日常生活的型态部署。因为太过日常,人们直观习惯地参与市场交易,反而不会留意许多构成市场的细节存在。口述记忆中的「双连市场」是沿着旧铁轨沿线而生的菜市场,又有「车头菜市仔」之称;在google地图上搜寻,又可找到「双连菜市场」;早先亦有研究指认为「谦和市场」[2],系因附近的谦和里而得名;而-年的市场保存运动则策略性地定位自身为「双连市集」,一方面可与公有双连市场(市场处设立于年,市场建筑位于民生西路号)做出区隔,并兼顾旧日地名的意涵(日治时期的车站和街名都使用双字)。地名选字之间涉及地方记忆,也涉及空间权力协商和划界竞争,对照街市的有机发展从来难以固定边界指认,治理城市之眼却总是要确认边界。

2

以「施工」为名的计划性排除

双连市集存续危机来自于心中山线形公园计画所指导的绿地改造。梳理捷运公司的历次计画可以发现,其实「心中山」计画起自年。只是在心中山的接续计画「捷运双连站至民权西路站间带状公园改造计画」(简称双连-民权西路公园案)施工前夕,民众才发觉大面积绿地要替换为水泥广场,终于掀起抗议活动。

摊商、日常交通这种寻常的生活韵律交叠,在规划治理的眼里看来往往显得紊乱且失序。为了调整这「失序」,政府以改善环境、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品质等名目,于双连市集的面容上刻出一道疤痕。曾参与双连守护绿地行动的在地人,同时也是建筑工作者的许丽玉老师表示:

捷运公司委托的规划单位原计画在公园周边设置绿篱,在第二次说明会上

被民众质疑是有意消灭市集摊贩,该次说明会在争议中散会。

后来,捷运公司在第三次说明会中表明完整保留树木与绿地,并取消绿篱。

不过,后续的工程细部设计图的修改系由捷运公司与市府内部的专家会议

研商决定,直到九月才公布最终版,设计图于临市集侧连续多处设置

宽达三公尺的斜坡,便于民众进入公园,却也成了后来的市集摊位分配冲突点与管理破口。

另外,捷运公司如期撤部分施工围篱前,市府工程处临时公告

施作水沟盖工程,时值农历年前,此举引发民怨,双连市集自治会质疑

市府刻意不让临公园侧的摊贩回归,

于是,双连市集自治会再次集结至市府前召开记者会请愿。

「双连守护绿地」事件大事记

来源:台北市政府(、、a、b、c)、许丽玉老师于/4/0分享于建筑与城乡究所座谈,本研究整理制表

规划高墙与划界政治:现代性、消防安全、摊贩纳管议题

自从钱柜大火事件后,台北市政府在消防议题上就特别谨慎,尤其在密集市街或建筑,强调无论是狭小空间或是复杂动线都会妨碍救灾。消防安全愈发成城市规划管理中无法协商的课题,在规划中预先留设通道、事先演练救灾计画等等成为必要。市场处和消防局各提出关于「秩序」的要求,认为理当高度重视,且摊贩难以推诿,需要积极配合。

防救灾计画如何落实在双连市场周边街区?我们可用消防术语上「消防通道」、「抢救困难地区」、「狭小巷弄」的专业分类,来初步理解火灾防救对策。狭小巷弄列管范围分为红、黄、蓝三区,目前台北市仍有条列属红区的狭小巷道,可能让影响救灾进度,红区是指宽度2.5公尺以上、4公尺以下之巷道。双连市场沿着民生西路45巷连绵而生,垂直连接的民生西路45巷7弄、5弄、弄便是消防局所定义的红区狭小巷巷弄,分别仅有2.87~.8米的巷弄宽度。承上可知,消防局以现有巷弄宽度以及场所平常的经营模式,来划分通道种类与评估火灾发生时的抢救难易度。

按照消防局的救灾规划,双连应是不符合规划期待。针对这类街区,台北市政府提出了应对的措施,在〈台北市狭小巷弄老旧社区及隧道火灾防救对策〉当中提出十点狭小巷弄老旧社区策进作为:

1.召开跨局处会议研商因应措施

2.进行灾后访视

.加强市民防火防灾宣导

4.提升老旧社区消防防护设施

5.强化老旧社区火灾应变能力

6.维护建筑物逃生动线、出口畅通

7.强化室内装修行为施工管理

8.强化施工人员防灾应变能力

9.强化消防抢救演练

10.研拟购置快速灭火机车

对狭小巷弄进行火灾防救对策,除了划设消防通道、定义狭小巷弄红黄蓝区,更应由政府局处、居住邻里、硬体设施三方面之间的相互协力改进。各局处应掌握火灾因应措施、邻里应强化与提升整体防灾意识和应变能力、建筑动线与出口必须常保畅通、灭火设备的精进。多管齐下,才能真正达成减灾、应变等防救火灾对策,绝非单一规管摊贩就可轻易完成。

早在日治时期的台湾,就有摊贩转入沿街市场的规划,即使有完善规划空间,引导效果仍有限,直到今日社会大众仍相当依赖于户外沿街摊贩贩卖与采买。即使当年日本政府设置的公有市场建筑不再作为市场使用,新起町(西门)与新富町市场成为文化资产,然周边摊商各自寻街边缝隙营生也从未断绝。

在4年中央颁布《改进摊贩管理重要措施》,各县市公告摊贩管理规则。在民选首长的年代以后,各地方政府亦以辅导摊贩入市入店为主、针对妨碍公共安全者取缔为辅的一系列政策,原先《摊贩管理规则》亦转变为《摊贩自治条例》。在主题化与观光化的行销下,市集摊贩逐渐成为城市一大特色。

回到双连市集来看,早在年代初期,北淡线铁道准备改建为捷运,原先铁道旁聚集的摊贩由市府辅导搬迁至其他室内市场或摊贩集中场。然而,还没等到捷运工事完成,很快地又有一批摊贩重新进驻。往后,双连市集不仅未因捷运工程而消逝,反而在铁道地下化将都市东西两侧重新缝合、线型空间转为带状公园串起南北街区的区位优势下,触及更广泛的生活廊带使得生命力更加旺盛。近年来更成为文青社群与外国游客普遍走访的知名市集[4]。

年初,台北市政府公告「摊贩长期精进计画」,透过跨局处的合作「三管」(管地、管人、管秩序),针对长期占用道路、阻碍交通的无证(营业许可)摊贩,冀望藉由有效规管来确保该场域内摊贩营业秩序,并提升邻近社区整体生活品质。

计画在年年率先被试办在水源、北投市场外摊与士林、艋舺夜市等沿着既有道路两旁摆设起的摊贩。同年夏日,在「双连-民权西路公园」的工程计画下,先后引发地方人守护绿地行动与摊贩诉求生存,后者仿效前者的公民行动与邻近宁夏夜市自治会组织,快速成立「双连市集自治会」,有效形成舆论压力,促使市府与摊商展开对话。当副市长黄珊珊公开允诺摊商申请纳管后,可在工程结束后搬回,西侧位摊贩约定自7月27日架起施工围篱起配合歇业暂时离开。在为期近一年的工程期间,自治会除了组织更加健全,更主动要求市场处开课,就消防演练、食品卫生、街道整洁等要求精进。即使在离开的期间,亦自创「百摊合」线上贩售的蔬果礼盒,希望帮助歇业的摊商维系生计。

自治会看似有效地集合了百摊以上的西侧摊贩,但摊贩想法多样,并非所有摊商都能忍受半年施工期间的收入减少,或因应精进计画而需调整营业,还是有人因此离开了双连市集。与市府对话之路亦是有所折冲,包括市场处进行名单复查以及捷运局侧沟工程等引发了摊商被排除的忧虑,所幸,基于自治会内部组织以及诸多外部团体的连结与协助而有沟通与缓解。终于在年1月27日,大多数摊贩回归双连市集。

从「管理到自治」、「纳管到精进」,展现出摊贩政治是多重的划界政治:基于功能主义下消防、安全、卫生、机制等「理性划界」,便于政府分工管理;然而实际运作时,并不是那么理想单纯,诸如自治会与市场处、捷运局,甚至因消防议题而引发排除争议,往往是因为忽略了局处本位与公民主体的差异,演变为一种区别本外、反映吸纳与排除的「权利划界」,谁可以决定市集去留与表达意见?是局处单位还是以里为单位的居民团体?关心摊贩文化的市民是否拥有发言权?摊贩本身拥有的到底是何样的权利?

在此划界政治操作下,市政府不再是传统上藉由取缔、裁罚的管制,而是藉由「精进」的名义鼓励摊贩自我调适而服从法规。摊贩对于法规政策并非欣然地照单全收,而是在城市的公共领域中主体差异下,因权利的划界所带动的被排除忧虑的不得不回应。

厘清划界政治的本质,是提醒我们不能忽视政策背后的意识形态以及所形塑出的治理性,摊贩之精进不只有市场处的纳管,也需其他局处的政策奥援,更有社区居民与外部团体的折冲。在此多重利益团体的对话折冲中,应扩大观点来突破目前权利的划界排除,除了目前摊商内部的团结与自主之外,更应放到整体街区、整体城市的共同精进,以消防安全议题来看,除了摊贩之外,也要在地居民的积极地参与合作,共同形塑出具民主实践以及永续发展的市场治理性。

4

想像碰撞:政府治理想像与摊贩生存尝试

为了符合政府方针,摊贩及自治会做了许多努力。举例而言,为了能在工程结束后回归时有所依据,自治会及地方人士紧急纪录现地经营资料以保留证据,包含各摊营运项目、营业模式、来自何处,并根据巷弄以彩虹颜色分七区,编号并拍照,确保原有摊商回归的权利。

各摊营运状况记录影像。(资料来源:双连市集自治会粉丝专页)

回归后为凸显市场的改变,摊商们希望达成立竿见影的效果。考量许多摊贩经济能力有限,无法负担昂贵设计,如何促进视觉上的一致性是首要考量。综合以上因素,摊商们决定从价格相对低廉且覆盖面积大的伞布及T恤着手,以最快且可负担的方式来促进视觉一致性。自治会决定伞布颜色统一为白色,并设计出一致的白色T恤作为制服。起初选择白色,曾有番讨论,有摊商抱怨不耐脏、不防晒甚至不祥。不适应情况在所难免,但协作互动过程中,摊贩们并未完全拒绝改变,透过相互学习、滚动修正,逐渐在自为摆卖营业和政府施加的现代市集想像之间,动态调和出新摊位摆设。

双连市集统一更换为白色伞布。(资料来源:本组拍摄)

双连市集统一T恤、为了遮阳加设的温室滤网

资料来源:(左)双连市集自治会粉丝专页、(右)本组拍摄

要兼顾快速、便宜且统一和摊商个别化需求当然不易,个别摊商会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改良。例如有些摊贩的伞布会黏贴黑色的温室滤网,以促进遮阳效果。这些微小的设计有时也会吸引周边的摊商注意,产生相仿现象。滚动修正的手法也得益于在地分工链的形成,在双连市场,几乎所有摊车改造所需的材料及技术都来自于周边的铁工厂、帆布印刷及文具店等,摊商们看到值得借鉴的设计时,只需要找到相同的制造方即可。这让每个摊商能以最低门槛方式改造自己的摊车,也强化了市场自主性,不需依赖政府或专业者提供设计,而是能够透过在地分工链打造最适合自己需求的摊车。这些设计看似是迎合现代消费文化,希望从「市场」蜕变为「市集」的努力。但其实并非摊商本意,更多是顺应政府政策且碍于时间及成本压力而为的调适,可说是互动下的生存尝试。

双连市集摊贩的生存尝试回应

5

起于公园-续于生存-终于何处?

「心中山线形公园」计画中从中山站启动了某种现代性想像的「市集」,向北袭来,从北淡线改建为捷运后所新增的「公园」(其实并非公园用地),覆盖着地下商场,更包含自年起营运的诚品R79,全长逾米的地下书街。然而在公园整治到双连附近时,诸多摊贩的既有市集,却因不符这想像品味而被排除。当然,我们也不能忘记在文昌宫背后,亦有所谓「民享公园」以及相关街市散布于邻近巷弄间。双连,因古时的灌溉埤圳而得名,当年「人」字型的狭长湖泊早已不复存在,横跨现今行政治理分区的湖泊,可在中山区看见双连,也可在大同区看见双连,如今我们只能透过想像与命名的地理来重新界定何谓双连。而双连市集的命运,仿佛继承了古老湖泊的命运,当真实早已消失,或该说,当想像的界定才能化作真实时,双连市集应放置于城市想像的何处?

摊贩对城市而言是杂乱累赘还是观光资产?或许问题不仅只是「管理」与「自治」两个光谱的极端,而是如何在城市中多元社群做为生命共同体的角度下,探讨藉由广泛的参与,让不同想像得以碰撞,进而寻求对话可能。从绿地保护的市民运动开始,再到捷运局施工连带引发的排除作为,市府出面后提出「安全」与「卫生」的治理要求,双连市集一路走来突破了许多想像,经历了由命名与想像构成的争夺战,各样再命名、定义之间发生了想像碰撞,也在理性与权利上开始进行了划界。究竟人客、摊商如何来到双连组成市集,是绵延的历史脉络感?是充满传统风味的市集文化?还是整齐、美观、卫生的消费体验?谁可以参与双连市集的想像形塑的过程?如何保持开放的治理弹性但避免让所有治理成本都不对等地由摊商内化吸收?双连市集展演了如何由早期摊商实践的自为、自主经济,逐步走向自我规管,持续争取自治空间,市集好像是不期而遇的货物交换,与各样想像与可能的发生之地,似乎也是让我们检视城市是否包容进步的人间风景,热闹又辛酸。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41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